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壹部名叫《雞毛信》的電影曾經家喻戶曉,講述的是壹個叫海娃的少年,機智地將壹封插著雞毛的重要信件,送到八路軍手中的故事。現在人們如果要看雞毛信的實物,只能到安徽省檔案館內,這裏展示著壹封黟縣檔案館收藏的雞毛信實物,是目前國內唯壹現存的雞毛信。這封雞毛信空信封則是民國初年,由蕪湖的申報分館,向黟縣壹位名叫王立培的人發出的,在信中只有壹句話:“如再不理,即傳票仍由黟縣轉交,勿謂言之不預也。” 民國十四年(1925年)7月,壹枚空信封從蕪湖寄往黟縣。這位名叫蕪湖申報分館茂權的寄信人在寄信時顯然是十萬火急,他在信封上貼了壹根白色的雞毛,以表示這封信要火速寄到收信人手中。但是,這封信的信封內並沒有塞入壹張信紙,這位名為茂權的寄信人只在信封的背面寫了壹句話:“如再不理,即傳票仍由黟縣轉,勿謂言之不預也。”這句話翻譯成現代白話的意思則是:“如果再不回信,那麽傳票依舊由黟縣轉交過去,不要說我此前沒有和妳說過。”
從信封上的內容來看,這封雞毛信可謂對收信人王立培發出了最後的“通牒”,但信中所說的傳票背後有什麽官司,可能只有發信人茂權與王立培兩人才知道了。隨後,這封帶有雞毛的信封被輾轉丟棄,壹位黟縣的農戶將其收在家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黟縣壹位幹部在下鄉收郵票時,無意中發現了這個信封,當時覺得十分罕見。最終,這位農戶將雞毛信捐獻給了黟縣檔案館,近幾年又被借至安徽省檔案館對外展示。
在安徽省檔案館檔案展示館內,記者看到了這封珍貴的雞毛信。它長155mm,寬74mm,白色紙質,封面及封底均為豎式書寫。在信封背面接縫處,加貼有淡黃色封條,封口處粘有壹根長90mm的白色雞毛,橫貫兩端,具有歷史上記載的雞毛信顯著特征。 這封雞毛信上的正面文字為:“黟縣城中緒昌布號速轉百戶王立培君”落款為:“茂權緘”。信封右上方的收信地址為:“長街狀元坊口”;左邊的寄信地址為:“蕪湖申報分館”。戳記為:“WUHU。十四年七月壹日。蕪湖”。在信封的左角貼有中華民國郵政帆船郵票三分面值4枚,壹分面值1枚,均加蓋了蕪湖郵戳。中間蓋有“YIXIE。十四年七月五日。黟縣”的郵戳。
從郵戳的時間來看,這封貼有雞毛的信在當時僅僅用了四天,就從蕪湖寄到了黟縣。這個郵寄速度在當時應該算是很快的了。壹家古董收藏網站上,記者發現了壹位我省藏家手中收藏了壹份同樣寄給“黟縣王立培”的普通信件,寄信的地址為江西饒州,信封上張貼了兩張壹分的郵票。從郵戳上的日期記錄來看,這封信的寄出時間是民國十壹年三月三十日,收到的時間則是民國十壹年四月十二日,信在郵路上整整走了十二天。相對於饒州(今江西波陽縣)與黟縣之間的距離,蕪湖距離黟縣的距離要遠得多,但這封雞毛信,因為其插有雞毛的特殊身份,還是火速地送到了收信人手中。 為何這封十萬火急的雞毛信信封上,只寫下了那段“狠話”?為了壹探這封雞毛信背後的秘密,記者來到了這封信的征集地黟縣,並到該縣檔案館內壹探究竟。
據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當這封雞毛信被征集至黟縣檔案館時,檔案館專家對紙張、內容的考證,鑒定其為真品。當時,檔案專家驚奇地發現,這封雞毛信的品相完好,地址、戳記、郵票、封條、雞毛等十分完整,沒有破損,甚至沒有拆封。但信封內也沒有任何信件,只是在信封上寫有壹定的信息內容,是壹封完整的雞毛信實寄封歷史原物。
由於幾乎是暗語,其中的“傳票”背後的故事,只有收發信的兩人才能知道。但黟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分析,清末民初,黟縣人在蕪湖經商的特別多,而收信人王立培所在的黟縣長街狀元坊口,則是當時黟縣壹處重要的商賈雲集地。由此可以大膽推斷,王立培可能是壹位黟縣本地商人,可能與壹位蕪湖人或者蕪湖的申報分館發生了壹次糾紛,導致被對方告上法院。而王立培總是不理會法院的傳票,對方不得已才會由原告通過這封雞毛信的方式,向他發出了最後通牒。 據黟縣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封雞毛信是唯壹壹封存世的雞毛信。在古代通信不發達的時代,雞毛信是壹種很常見的信件方式,通常用於加急件。雞毛信源於古代的“羽檄”,是當時征調軍隊的文書,信封外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速遞。於是民間的通信也便沿用這種方式,在特急信件上插上雞毛,來表示信件的重要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雞毛信信件內容的保密性,幾乎所有雞毛信的信封大都不會被收信人保留下來,因此,在中國數千年通信歷史上,保存下來的雞毛信只有這壹封。上世紀80年代,國家郵政部門曾出30萬元的高價,希望購買這封雞毛信,但被我省檔案部門婉言拒絕。“80年代的30萬元,已經是壹個天文數字,現在這封信的價值可想而知。”黟縣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它具體反映了民國時期緊急信件發寄、傳送、簽收等郵政程序,另外,其中所記載的蕪湖申報分館、徽州布號以及信件所表達的信息內容,都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對研究民國特殊郵政具有重大的意義,是壹種重要的郵政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