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電影裏失重的場景是怎麽拍的?

電影裏失重的場景是怎麽拍的?

失重效應:如何通過被動實現自由,如何表現失重效應,這是任何壹部太空電影的重點和難點。普通電影制作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這壹點。壹個是在真實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很難實現。迄今為止,還沒有壹部故事片在太空中拍攝過;在地球失重的效果稍縱即逝,短暫到無法支撐演員完成壹場失重的表演。但是,如果有壹種特別設計的飛機,能夠以拋物線弧形向上升起的形式高速飛行,理論上可以在拋物線頂部前後壹段時間內形成完全失重的狀態,作為太空失重的完美模擬。事實上,電影《阿波羅13》中的失重場景是這樣拍攝的:劇組和演員乘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可以體驗23秒左右的失重狀態,這足以讓鏡頭捕捉到演員的壹些動作。但這種拍攝方式並不能適用於重力,導演卡隆要求的長鏡頭單獨拍攝幾分鐘的失重效果,用這種飛行方式在技術上是做不到的。更何況影片中所需的失重總時長是飛機拍攝無法企及的。另壹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正常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便宜的方法就是水下拍攝。水的拖曳作用使動作緩慢,可以實現在太空中的懸浮和類似飛行的運動。重力也用於水下拍攝,主要用於部分演員在太空艙中滑行的特效參考,其他失重場景大多不是這樣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並不能真正表達演員的表情——屏住呼吸、努力睜開眼睛的表情,顯然與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同;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和折射效果也使得穿著宇航服無法模擬水下的太空作戰。《地心引力》通過將最古老的娛樂技巧與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最終實現了失重狀態:劇組找到了舞臺版《戰馬》背後的主人,通過大型牽線木偶操縱的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模擬失重狀態。這個裝置有12根電線連接到演員的四個連接點上,電線的另壹端要麽由三個專業的木偶師操縱,要麽由計算機程序控制的機械系統控制,要麽是兩者的結合。在采訪中,卡隆和Sa.n.dra Bullock都提到了影片中最困難的壹幕:女主角最終回到太空艙,脫下宇航服,像嬰兒壹樣蜷縮起來。在實際拍攝中,布洛克坐在壹個小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壹條腿綁在設備上幫助固定。他四肢的緩慢運動和全身的翻滾漂浮運動都是由傀儡師和程控索裝置輔助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用電腦特效制作虛擬的肢體來代替演員被綁住的腿,做出配合身體其他部位被電線控制的動作。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於拍攝太空艙中的場景。在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中,演員甚至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因為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計算機生成的圖像:演員只負責提供面部表情,其他大部分肢體動作都由計算機動畫制作人完成。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的動作,都是應對失重的壹個概念性突破:既然不可能以“原生”的方式在太空中漂浮,就要以“絕對控制”的方式體現失重。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方式,也貫穿了《地心引力》的制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