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電影《焦裕祿》,可能沒有誰不知道。至今,說起這部影片的“出爐”,編劇方義華依然感慨良多。
方義華出生在天長。由於作為知青在農村生活了幾年,這段經歷對方義華第壹部電影處女作——《月亮灣的笑聲》的誕生有很大影響。在80年代初期,這部電影剛壹問世,便憑著壹波三折的劇情和演員們的成功表演,引來如潮好評。隨後幾年,方義華又創作了《月亮灣的風波》、《趙百萬夢幻曲》、《彩月和她的情人》等多部喜劇,壹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另壹部電視劇的成功使方義華從喜劇創作走上了帶有紀實性質的主旋律影視創作。
1988年,憑著壹個作家對生活的敏感和對基層的關心,方義華自費來到小崗村和其它壹些較早實行農業大包幹的地方,經過實地采訪,他寫出了6集電視劇《命運》。這部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電視劇播出後,在引起觀眾興趣的同時,也引起了峨嵋電影制片廠的興趣,他們邀請方義華為他們寫有關焦裕祿題材的電影。方義華接到任務後,為全心投入創作,立即放下當時快要完工的壹部電視劇,趕赴焦裕祿曾經的工作地蘭考縣進行采訪。在歷時半個多月的采訪中,方義華憑著他對工作的熱情和激情,幾乎找到了所有曾和焦裕祿接觸過的人。方義華說,越深入采訪,我越是為焦裕祿偉大的人格所感動。可能也正由於這種出自內心的感動,回到家後,方義華用了11天時間就完成了10萬字的劇本。“壹個好劇本是電影成功的壹半甚至更多”,果然《焦裕祿》拍成後,在全國上下掀起了壹股看《焦裕祿》的熱潮。
過去這些年裏,方義華寫出了《野媽媽》、《沂蒙山人》和《軍嫂》等十幾部影片,《行路難》、《建設者》和《天下文章》等幾十部電視劇,其中不少影片和電視劇還獲得了大獎。對此,方義華卻認為,最值得自豪的還是他的作品在不同時代放映,觀眾都能接受。至於原因,方義華說:“這可能是因為在我的作品中,人們看到的是真正能夠反映民心、民意的真情,而不是僅能適應某個特殊時代的‘應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