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義前段時間承認,古天樂是香港唯壹的演員。
也可以統計指數。香港真的沒有40歲以下能稱得上出名的演員。
謝霆鋒曾經是其中之壹,但現在他無所事事,沈迷於烹飪而無法自拔。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向市場要作品了。
其實不是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而是年輕演員太少,真的沒有年輕演員能撐起壹部電影票房。
經常看電影的人都知道,目前香港電影圈基本上是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等六十多歲的老男人把持著。周星馳已經從演員圈退下來,全身心投入做導演,但是速度太慢,需要等待。
他們現在能紅起來,不是因為演技提高了,而是因為二三十年前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積累的人氣和形象。壹旦他們沒東西吃,或者年紀大了,完全可以預見他們會被資本拋棄。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壹年可以拍400多部電影。但是香港沒有與表演相關的專業學校。這是壹個很奇怪的現象。
我們熟悉的香港演員,很多都是在無線演員班培訓半年,然後開始在片場跑龍圈,壹步壹步磨出來的。
沒有專業的訓練和理論的支撐,可能連基本臺詞都過不了,很多人會成為明星,沒有人會靜下心來學習表演的知識。
能成名的演員,要麽是真的有表演天賦,比如周星馳、梁家輝、梁朝偉,要麽是靠爛片或者小角色壹步步走出來的。比如劉德華。
他們趕上了好時光。那麽多電影在拍,那麽多角色讓他們練手,提高演技。他們可以從路人做起,也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成為影帝。
如今香港電影風光不再,產量壹落千丈,壹年不到30部。哪裏有那麽多機會讓年輕演員練手,提高演技?
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後備人才,沒有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環境,青年演員如何脫穎而出?
第二個原因是港片不再受資本青睞。
香港電影再好,香港也只有760多萬人。除了沒上幼兒園去養老院的,香港電影的觀眾真的是微乎其微。
以前港片的高票房不是指本土票房,而是指臺灣省、東南亞等地的總票房。過去香港電影的投資主要來自臺灣省。
王晶在采訪中表示,自從周星馳拍攝《濟公》後,臺省資本就停止了對港片的投資,港片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壹大批內地演員和導演成長起來,他們的電影票房越來越高。由於內地人口龐大,從2000年開始,內地電影就遠遠落後於香港電影。
沒有資金投入,就意味著電影行業的產出少,機會少,收入低。如何吸引年輕人?
所以有眼光有腦子的香港演員和導演早就北上發展了。來的早的,甚至曾經是香港骯臟的十八線演員,甚至生活了很多年的,收入都比香港高很多。
前幾天有報道說橫店已經成了香港過氣演員的養老院。黃壹山、梁小龍、黃壹飛...早就沒有在香港拍的戲了,現在在內地拍。
當然,還有劉德華、古天樂等人潛心拍攝純粹的港片,堅守港片最後壹絲尊嚴。但這真的沒用。投資方全部來自內地,發行來自內地公司,票房主要來自內地。
這樣的堅持不會長久,也沒有太大意義。不會有香港電影,大陸電影,只有中國電影。成龍在很多年前就看到了這壹點。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怎麽會有優秀的演員呢?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對香港電影大局也無濟於事。
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壹個稍微有點名氣的演員壹天趕上好幾個影城拍電影是常有的事。那樣的電影質量如何?像那樣的表演是什麽?
當時有很多優秀的青年演員。壹旦比賽來了,觀眾就不好糊弄了,要求變高了,這樣的演員必然會被淘汰。
對了,成龍曾經說過,內地演員、導演在內地可以有幾十億票房,但是他們的作品走不出去,在國外不被認可,沒有市場。
比如吳京的《戰狼2》,國內票房近60億,至今無人超越,但是國外票房真的很慘。
王晶拍電影的時候,博藝壹定是港片演員,因為他也知道內地演員在國外沒有票房號召力。
中國電影任重道遠。
電影是壹門藝術,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如果這個不拍,那就過不了審。這片子天天拍所謂的正能量,估計喜歡看的人越來越少了。
我是80後,幾乎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我們當時的偶像是:周潤發、萬梓良、張國榮、梅艷芳、狄龍、周慧敏、劉德華、張可頤、鐘楚紅、溫碧霞。
毫不誇張的說,香港電影已經在80後的腦海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很多人和我壹樣,可以舉出很多香港電影中的經典影片。比如:監獄風雲,英雄本色,走遍天下,成龍的動作片,梁朝偉的炫酷電影,周星馳的無厘頭,鄭伊健的古惑仔等等。可以說,香港電影記錄了我們的童年,和我們壹起度過了美好的青春時光。
我現實地分析兩個問題:第壹,香港電影為什麽那麽經典?第二,香港電影為什麽在20世紀後衰落了?
小時候大家都喜歡看香港電影,模仿電影裏的人物和服裝。壹時間,香港電影成了我們的“主流文化”之壹。
那為什麽香港電影那麽受歡迎?
1,1978,我們實行改革的時候,國內的現代電影幾乎是空白,除了少數樣板戲。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讓我們耳目壹新,仿佛看到了另壹個世界。比如隨著霍元甲和上海灘的熱播,發現除了正能量,還可以有愛情、仇殺和壹些以前沒有的場景。
80年代的香港電影為我們打開了壹扇窗,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文化,更多的人性的東西,更多的現代生活方式等等。
2.因為當年香港采取的是另壹種模式,對電影的審查要寬松很多。講真,如果電影被限制、被刪減、被束縛,必然會很醜。
香港電影規模更大,暴露的問題更深刻,題材更敏感,這也是人們喜歡看香港電影的重要原因。
3.香港電影業不限人才,所以人才很多。說到底,壹部好的電影壹定要有好的演員和導演。香港以前從來不缺好演員好導演。
當年,香港通過港姐選拔、無線影視培訓班、人才發掘等各種手段,把壹部分平民變成了明星。比如周潤發以前是打工的,劉德華是廣播電視班的,米雪兒莫妮克賴斯和鐘楚紅都是港姐。總之,香港電影界以前從來不缺明星。
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經典原因無非就是:香港電影為我們打開了大門,因為我們之前沒有太多看點;香港電影更貼近生活,更現實,也更敏感。
只有保持本色,才能拍出更好的片子!
香港電影沒落了,這是事實。今天,香港娛樂圈仍然有超過50歲的人支持,如古天樂,劉德華,周潤發等。
感覺謝霆鋒之後好像就沒有大牌港星了,說香港娛樂圈已死似乎也不為過。
電影更是如此。我覺得自從電影《無間道》之後好像就沒有經典的香港電影了。
我來分析壹下:香港電影為什麽會走向沒落?
1.有壹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現在香港電影的審查機制不同了。藝術就是藝術,如果限制太多,條條框框太多,就會失去原本的魅力。
2.在中國大陸,我們不太欣賞港片。當時我們“剛上映”,所以“驚呆”了香港電影。現在網絡自由化,渠道多元化,我們可以接觸更多的電影,比如好萊塢大片,日本電影,韓國電影等等。
3.現在大陸經濟上去了,電影票房也漲了,演員片酬也不壹樣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香港演員和導演都會內陸,香港電影就沒有市場了!
其實阿sa只比唐嫣大壹歲,但是她覺得他們不是壹個時代的人。黃曉明比謝霆鋒大六歲,但是他覺得謝霆鋒比他領先壹個時代,所以香港的年輕演員隨著港臺娛樂圈的沒落已經消失了。
謝霆鋒是香港娛樂圈的最後壹代人,也是最後壹個黃金時代。此後,港臺娛樂圈的明星紛紛投靠大陸發展。他們的本土電影還是劉德華和梁朝偉的。
郭富城在這樣的年紀仍然很享受成為偶像的感覺。劉德華不再年輕,但他比現在的年輕人更敬業。從tvb五虎四王走紅開始,流行了整整壹個時代,領先了半個世紀。後來,當他們拍攝不那麽頻繁時,張家輝和其他人開始活躍在銀幕上。
香港真的沒有年輕演員。能稱得上出名的,都是港臺娛樂圈巔峰的人。可惜,他們已經不年輕了。現在看港藝人,只有王嘉爾、陳偉霆、鄧紫棋紅,都不是演員。
梁朝偉和劉德華還這麽拼,還在演香港電影的主角。可見香港真的是壹個沒有接班人的年輕演員。
灘純在《紅樓夢》中說“壹個大家族如果從外面進來,壹時殺不死,必須從家裏自殺,才能被打敗”壹個行業也是如此,行業的衰落壹定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由於歷史因素,香港的文化氛圍壹直比較寬松,不僅包括流行歌曲,奇幻科幻等。,還包括香港特有的武打片和功夫片。武俠大師金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走出來的。
武打片是當時演員中最受歡迎的影視類型,大批壹線演員排隊希望在武打片中嶄露頭角。出色的演技為當時的武俠片保駕護航,讓武俠成為香港影視發展不可回避的話題。
之後香港影視文化反哺內地,娛樂性和觀賞性滿足當時觀眾綽綽有余。高起點是壹把雙刃劍。在收獲大量粉絲的同時,也導致了當時的香港電影業並沒有積極探索和改變。
隨著西方好萊塢電影的湧入,觀眾的欣賞類型發生了變化,而香港電影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表演者都沒有大的突破,以至於逐漸沒落。
這個分割線是什麽時候?也許吳京能告訴我們。
如今當紅青年吳京20年前南下港島尋夢,但相比之前的征途,20年前的港島影視圈略顯弱小,無法為新人提供足夠的空間。在吳京逗留之後,他又回到了大陸。
與此同時,成龍、李連傑等人也逐漸轉向好萊塢尋求出路。更有甚者,藍潔瑛從銀幕上消失後,生活變得窮困潦倒。因為精神疾病等原因,無法謀生,成為第壹個向香港政府申請經濟援助的藝人。
香港的金牌武術教練元華,跟著眾人到內地“賺錢”。從種種現象可以看出,香港市場無法支撐龐大的文化產業,電影投資人的重心轉移到內地,導致大量人才流失,自然讓香港電影更加艱難。
說香港電影的沒落只是缺少年輕演員,有點偏激。雖然電影演員是電影產業化生產鏈條中的重要壹環,但是繁榮和衰落不能只靠演員,好演員只是繁榮的結果。同理,香港電影的沒落也不全是因為缺少年輕演員,而是多種因素合理作用的結果。
不是港片的沒落,而是整個影視劇行業的沒落。
為什麽這麽說?
其實挺簡單的。
流量明星的崛起,影響的不僅僅是香港電影業,還有內地電影業。
鮮肉的到來加速了電影的商業化,但我們現在的影視行業正處於穩定階段,這就造成了約會的問題。
新演員都是跑來爭流量的,有演技的老演員受年齡限制。結果就是電影質量越來越差。
很多限制其實是最重要的。90年代的香港電影被譽為東方好萊塢。他們為什麽有這個稱號?就是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是自由發揮,規模和人文完全可以和好萊塢媲美。
但現在香港電影只能遵守廣電的規則。
這意味著再造《古惑仔》這樣的電影或者壹些恐怖片的機會已經被從根本上摧毀了。
所以給觀眾的感覺就是“香港電影”越來越沒意思了。
不是的,香港電影壹直都是年輕演員輸出的,但是大部分年輕演員在受邀拍攝低片酬高質量的角色時,都會選擇把目光放在那些高片酬低質量的內地電影角色上。再加上老壹代演員的退休,香港電影本身的惰性日益暴露。現在,當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時,我們會想到什麽?男生想到武打片,警匪片,女生想到王家衛。但只是可惜,說到今天的香港電影,沒有壹部能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只能說,香港電影並沒有衰落,只是原地踏步,甚至慢慢被甩在了後面。
客觀來說,這是壹個兩方面的話題。香港電影的沒落是指電影,香港演員的沒落是指演員。它們真的有因果關系嗎?不能說與此無關,但香港電影的沒落真的不是演員主導的。
第壹,當時環境以回歸中國為主,香港電影融入了當時與內地發展的契機。所以如果從當時電影體系的形成,十面埋伏以來英雄的出現,大陸大片的出現,本質上就是香港演員,香港導演,香港動作導演,攝影,美術,音樂等等。所有逐漸北進的中國電影或中國電影,並不是完全的倒退或衰落。
其次,如果我們認為香港是壹部本土電影,那麽當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時,我們究竟指的是什麽?黑幫,黑幫還是三流如果這些負面的東西能代表香港電影的特點,那恐怕這種業態本身就不健康,沒落只是時間問題。香港電影圈本身也會被取代。很多業內的導演和演員都知道,無論是在制作流程上,還是在選題策劃上,流水線和產業化都是不完善和混亂的。
第三,當然回歸後,實際上追求利益的香港電影人肯定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行業重組。他們把自己搞垮了,為了更大的資本層面,他們去了內地。比如張誌良來大陸拍他的願望,陳德森拍《十月圍城》,陳可辛拍《投名狀》。這些都是過去香港圈子不可能完成的。然而,在那之後,陳可辛和徐克,包括林超賢,都變了,他們成了大陸電影的某種喉舌工具。他們主動放棄了港片原本好的東西,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那純粹是為了賺錢,包括今天來談綜藝節目中的表演和感受的董成義導演。這不好笑嗎?
第四,如果說演員的斷層,大家都知道壹半的港演員在TVB,超過壹半?除了明星、配角、綠葉、跑龍套,幾乎所有的演員都覺得是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如果加上亞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十有八九的演員都是出自他們。同樣,新面孔也在其中,但還是機制原因。事實上,每隔幾年就會有新的演員出現。但由於劇集原因,不多,但也不能說沒有新演員和潛力,只是主要在電視圈,沒有電影。但內地團隊不會輕易找內地公眾不熟悉的新香港人,除非成名。那我寧願送給已經過世的老面孔,哪怕是三四五線的,這樣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香港已經沒有演員了。
所以今天香港電影的問題是他們主動放棄了。雖然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懷念,但沒有人真正堅持。內地影視創作的嚴厲程度,壹直是內地自己。雖然這是個問題,但誰說香港電影壹定要挑戰上映底線?所以技術上來說問題不大吧?
與90年代相比,香港電影確實在走下坡路。當年,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梅艷芳等紮根香港電影圈的巨星,誕生了無數經典電影,但現在看來,輝煌壹去不復返了,沒有30歲以下的香港年輕演員在內地攪和。
毫無疑問,香港電影已經沒落,或者說暫時處於冰河期。不過香港還是有年輕演員的,只是這些年輕演員在內地並沒有紅起來。它們不受歡迎是有原因的。近年來,香港沒有壹部大受歡迎的電影。今年的賀歲電影《廉政》,似乎是近年來香港電影在中國電影圈的縮影。題材單壹,演員老化,票房被《流浪地球》等熱門炒雞打得很慘。
此外,近年來大陸電影的質量有所提高。現在的信息傳播如此之快,以至於無法隱藏電影的質量。
如果香港電影沒有變化,恐怕這個低谷期永遠都不會過去。
香港電影業的衰落與演員的老齡化和缺乏有直接關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觀念的缺失和與時代的脫節,讓香港電影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在香港殖民時代,電影藝術家堅持正確的三觀,特別是表達和升華了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的主題,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比如霍元甲,陳真和再去虎山,比如李連傑的吳京英雄,方世玉系列,黃飛鴻系列,主角們要麽是反抗腐朽的封建朝廷,要麽是亮劍反抗壓迫中國的列強。也有很多故事反映了小人物的掙紮和內心的成長與掙紮,比如阿郎的故事,喜劇之王等等。
但後來思想內容越來越窄,越來越淺,甚至幹脆向取悅人性的黑暗靠攏。如果說《英雄本色》還在宣揚男人之間的友情,那它已經開始滑下去了,炫耀暴力,炫耀暴力帶來的虛榮。《賭神》系列中的正面思想基本看不到。看似只是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復仇的滿足,卻教會了大陸觀眾很多賭博的方法。《古惑仔》系列更是流毒,“大哥哥小哥哥、女孩、凱子、條子”充斥校園少年的耳朵。是星爺的電影。大話西遊之後,思想性逐漸變質,娛樂性逐漸成為主體。至於鬼片,絕招片,無間道系列,基本沒有什麽思想性。
讀者可以想象,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已經24年了。香港電影業有沒有拍出反映香港回歸後香港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響亮的電影?不,壹點也不。這與時代脫節了。
在境外反華勢力的煽動和組織下,港獨思潮應運而生,黃秋生、杜汶澤等人簡直站到了愛國主義的對立面。雖然香港大部分藝人壹再站出來反對港獨和亂象,但沒有人拿起電影這個武器,講述壹個有分量的回歸故事。真的是傷心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