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求唐山大地震影評

求唐山大地震影評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壹個“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和妻子李元妮、龍鳳胎兒女方登、方達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淩晨,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壹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壹個,都要放棄另壹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 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後余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壹方…… 1976年7月28日淩晨,壹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壹片廢墟。壹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壹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幸存者陷入壹個震後32年的情感困境。導演馮小剛說,這部電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傳到觀眾的心靈深處,讓人反思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驗,是對人“心靈的拷問”。當看到預告片中小女孩從雨中廢墟中醒來,周圍壹片傷亡景象,哭著被人抱走的鏡頭時,“母親”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淚:“任何壹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這種情感像噴泉壹樣從我的身體裏爆發出來,很久都難以釋懷。”“女兒”張靜初在看完預告片後也激動地流下淚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 對於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壹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癥,不僅僅是震後的生存問題,更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註了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馮小剛透露,電影的結局還是充滿了溫情,讓人從心裏感受到溫暖,給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給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壹個“催淚彈”的評語,大概算不上不禮貌,還算是壹個比較中肯的描述。電影的故事雖然起自壹場記憶猶新的天災,但如果只是壹部災難片,故事的演繹要脫開“形式大於內容”的套路,難度要大得多。馮小剛對此有清楚的意識,所以他給影片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講壹個帶著心理困局的家庭跨越30年的恩怨冷暖、親情善意與離散聚合,也留有足夠的空間讓這壹切得以釋放。觀眾浸染在壹波強於壹波的感傷氣氛中,必然涕泗難掩。

影片賞析

不計成本打造地震場面 眾主創憶重拍經歷 《唐山大地震》作為壹個非傳統意義的災難片,“如何真實表現那場毀滅壹座城市和幾十萬人生活的災難”依然是整個創作團隊必須直面的難題,實際情況也是困難重重,幾經跌宕。“最艱難是對整個地震氛圍的營造,這個效果的營造對技術要求很高。我們的電影工業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請韓國的、英國的、南非的等等,大家壹塊兒來做這個事。” 導演馮小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關於馮導提到的“地震氛圍”,監制陳國富也曾表示,“如何在技術層面真實反映地震實況,這個挑戰遠超出華語片技術水平。過去我們拍地震只是抖鏡頭,演員在想象中跟著動,鏡頭跟演員的震動無法同步,然後通過很多短暫的鏡頭連接在壹起,眼尖的觀眾能察覺不是整個場景在晃動,是虛擬的。如果要達到真實的效果,要把景搭在整塊能震動的裝置上。另外,景還要分成震前跟震後,震垮的景不能單純用爆炸完成,必須符合災區的情況。電影中這短短幾分鐘的戲全是突破。” 在談到拍攝地震場面的投資時,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首次回憶起了這次的重拍經歷:“壹開始我們運用了比較傳統的方法來拍攝,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顫等場面,用傳統拍攝方法會限制導演的畫面感,因為這種方法通常不會有大場面的感覺,尤其是沒有壹個連續感。首先觀眾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別,其次鏡頭是不連貫的,這個肯定會嚴重影響視覺沖擊力。所以我們最終經過權衡決定更換另壹種拍攝方法。劇組動用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拍攝設備,讓景別的大小和鏡頭的連續性都達到相當高的標準,但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們的拍攝期拖長了壹個多月。” 據悉,王中磊先生所提到的“最先進的拍攝設備”學名是自英國的Motion Control攝影機(簡稱mcc),這種昂貴設備以前只在拍廣告時使用,它的原理是把機器放置完畢,把整個長鏡頭設計好,以後這個機器則可以不動,壹層壹層拍,每次完成壹個鏡頭為六層。因為機器不動,人在那壹遍遍拍,從現場看完全是人為機器服務。據制片人胡曉峰透露:“這臺設備壹天至少人民幣五萬,因為需要提前試驗和安裝,從英國來的技術人員、操作人員,加上他們的差旅和指導費,就可想而知這個鏡頭是多少錢了。” 馮小剛導演透露,“因為mcc能保證每壹次鏡頭運動的速度、角度和上壹次的軌跡完全壹模壹樣,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壹些高難度的特效鏡頭,需要6次拍攝才能把鏡頭合成在壹起做出效果,都是依靠mcc完成。” 大制作非唯壹賣點 “以情動人”是核心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雖然是大額投資的成果,也是第壹部國產IMAX電影,並在特效制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但真正打動人的是這部電影中流淌的濃濃的中國式親情。 電影總制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華誼兄弟單片投資最高的壹部電影,在制作部分的絕對投資上也應該是華語電影最高的之壹,我們片中的演員沒有大明星沒有高片酬,預算幾乎都花在了制作上;同時影片是對電影類型的壹種新的探索,我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感動所有的中國觀眾,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後我們覺得它比預期的更加觸動人心。” 影片總監制陳國富表示:“討論《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如果關註點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會偏離了影片真正的力量,這部電影的核心還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時,壹部成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商業電影更多是兼具時代性和現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雖然講述的70年代開始的故事,但放在中國的當下則被賦予了更多的現代意義,他還提到:“《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其實不是關於地震的,他是關於我們要怎樣重新確立對家人和家庭的愛。這個提法在現在特別有價值,在中國走過壹世紀的苦難後特別有意義,比強調人均收入提高還有意義。《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萊塢的大片作比較,它就是壹部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電影。” 十大媒體主編深情寄語“中國人自己的電影”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圍繞壹個家庭在經歷災難之後的聚散別離,時間和地點的跨度沿著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軌跡延伸開來,堪稱壹部中國人的心靈史詩,如同馮小剛導演在接受采訪時多次強調說:“《唐山大地震》是壹部內容大於形式的電影。往往拍災難片會拍成形式大於內容,但是我們這部電影,我希望它是內容大於形式。當然我們也會給觀眾看到那些非常有沖擊力的畫面,包括在視聽上的沖擊力,這些手段我們都會有。但是我們更希望把觀眾帶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我覺得這部電影,它真正震的不是這些房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果能做到這壹點,我們就成功了。” 憑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創們的創作誠意,部分媒體主編在看過電影之後,特地聯袂送上深情寄語,誠懇又情真意切,再次證明中國人對於“親情”這個永恒主題的不斷思考和堅持。 《唐山大地震》帶領我們回到了電影的原點,它讓人痛快地哭,之後讓人破涕成笑,它讓我們知道,電影還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有生命力,能感動人,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反復回想的電影。

幫妳粘的!呵呵!妳也可以利用我們強大的百度來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