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故事》是壹部轟動壹時的電影,由好萊塢著名影星湯姆·漢克斯主演。他扮演壹名因同性戀感染艾滋病而被解雇的大律師。為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他打官司打到最後,至死都沒有放棄努力。雖然討論同性戀本身並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但它是在討論或表達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至高無上。但影片告訴人們,這種自由表現在各個方面,不僅僅是工作的權利,還有“性偏好”的權利。壹個人,不管他是不是同性戀,不管他有沒有艾滋病,都不應該被歧視。在影片的結尾,律師終於成功了——雖然打贏官司對他的人生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他在打贏官司後不久就去世了),但他在被主流社會拋棄時仍不死心地爭取個人權利和自由的精神卻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與其說是律師打贏了官司,不如說是對自由和權利的信仰。?
相比美國費城的故事,壹向痛恨同性戀的英國制作的類似電影更引人註目。在《太受束縛的心》中,我們看到了偉大作家王爾德浪漫、奇特而又不幸的壹生。《倫敦故事》詳細探討了生活在20世紀初的兩個同性戀者的內心世界。這兩位屬於英國上流社會的主人公,壹開始相愛,卻因為社會和個人原因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在目睹壹個爵士因同性戀被判刑後,他終於“悔悟”,從心理和行為上迫使自己徹底回歸主流社會的道德體系;而另壹個,卻在理智和情感的反復掙紮和拷問中,在同性人的“變心”和社會的打擊後,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立場,最終選擇了和後來遇到的同性人在壹起,期間心路歷程充滿了焦慮、迷茫和尷尬。他在片中說的話頗有意思——作為壹個有社會地位的“紳士”,他懇求家境貧寒的愛人不要離開他,愛人警告他這樣會毀了他的地位和前途,他說:“地位是什麽?什麽是工作?我寧願失去職位和金錢,哪怕失去壹切,只要能擁有妳!”情感沖動超越了壹切道德倫理和所謂的人性。擁有壹個心愛的人,就是擁有了整個世界,不管這個“心愛”的社會是否認同——個人自由意誌在不經意間占據了道德上風。?
同樣的同性戀主題在《夜幕降臨》中是獨壹無二的。這不僅意味著它的畫面是美麗精致的,更重要的是,它將鬥爭的焦點極端化了——C·a·米勒(a Mille),壹個即將結婚並準備將壹生獻給上帝的神學院女教師,在壹次偶然的相遇中跌入了壹個陌生女人佩特拉的溫柔深淵。她不僅要對抗世俗道德,還要對抗強大的宗教信仰。經過反抗、屈服、再反抗,壹條完整的鬥爭路線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基督教文化中對同性戀的嚴厲懲罰壹直是基於《聖經》中的告誡。例如,在《舊約》中說:“如果有人與像女人壹樣的男人性交,他們都是邪惡的,他們應該被處死。”基督教反對同性戀,不僅因為它制造了道德敗壞的氛圍,還因為它不具備繁衍後代的功能。這是對整個文明社會基本秩序和價值觀的顛覆。在西羅馬帝國,同性戀者被判處火刑;16世紀,英國發生過活埋同性戀的事件;以浪漫著稱的法國,直到18世紀中葉,仍然對同性戀者施以殘酷的懲罰。宗教、道德、社會規範可以束縛甚至扼殺人的心靈或肉體,但即便如此,依然無法摧毀這種刻骨銘心的“另類愛情”。夜幕降臨,卡米爾為了和佩特拉在壹起無望而自殺。而她幸運地獲救,最後和佩特拉***壹起乘馬車走了,作為同性戀者的歸宿的暗示,在陰郁的色彩之美中成全了她的內心。?
關於同性戀的成因有先天和後天的多種理論,但都沒有定論。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的同性戀情結是壹種隱秘自戀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社會化“失敗”的產物。同性戀者要經歷“正常”戀愛的所有期待和焦慮,還要承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在19世紀以前鎮壓同性戀的法律中,同性戀並不被視為刑事犯罪,而壹直被視為“違背人性的犯罪”。同性戀作為壹種社會道德體系之外的反叛,註定要在道德和情感的泥沼中掙紮。從這個角度來看,古希臘可能是同性戀者最向往的天堂——其法律不僅允許同性戀行為,而且同性戀被視為社會上最純粹的戀愛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