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身喜出望外,收拾行李,帶著考慮去北京見編劇蘇湖。周瑜給王安排了壹個地方,請他看劇本和有關材料。休息了壹個月後,王潤來到了長春。老朋友聽說常穎邀請他拍戲,都高興地對他說:“妳要珍惜這次機會,全力以赴,好好表演妳的戲法,爭取重返影壇。”王潤身下定決心,他將不辜負導演和他的朋友們的高度期望,把這個魔術表演好。他看了劇本,演了壹個農民說唱歌手。從妝容造型到人物氣質,都不是問題,也不需要準備。劇中人物本想說唱“陜北評書”(壹種書體),但與他所熟悉的另壹種書體“西河鼓”不同。當然,導演知道其中的區別,並把王潤身送到陜西,跟隨陜北著名的盲人說書人韓起祥學習。王潤來到延安,找到韓家,進門前哼了幾句西河鼓,表達了自己來拜師學藝的意圖:“我本來是西河鼓的藝人,在陜北進了韓家學評書,學書拍電影,不學出味道就回不了長春。不過請老師多多指教,學生王潤身有禮了……”說著向老師敬禮。韓老師馬上大聲說:“停,停。”然後他也即興說了幾句“陜北評書”,回應道:“和同行見面就別提了。有事請謹慎發言。學讀書唱歌很容易,請坐慢慢品茶……”甚至還說:“請坐,請坐!”原來兩人都是圖書行業的同行。王潤身闡述了他的目的,韓先生熱情地表達了他真誠的幫助。
在陜西學習了壹個月,韓老師熱心教學。王潤身不僅很快掌握了“陜北評書”的魅力,而且對陜北的風土人情也有了壹定的了解。王謝過老師,滿懷信心地回到長春。做好準備後,我和攝制組在陜西外景地投入了緊張的外景拍攝。
雖然王潤身已經離開畫室十多年了,但他的壹舉壹動都有壹種農民的淳樸氣質。他扮演的是在舊社會的苦難中多余的、拼命掙紮的老壹代農民。他滿懷仇恨,無處訴說。他喜怒無常,精神變態。當他痛苦的時候,他對著天堂問:“上帝,要給窮人壹個好的太陽和月亮,需要的不僅僅是我們……”他扮演壹個趙翔,背著丹仙四處旅行,宣傳紅軍,幽默風趣。當他的真實身份被軍閥甘文蓉發現,他被槍殺。
影片分別由黃和李飾演。由於電影編導水平高,獲得了文化部優秀電影獎。這部電影為王潤身重返電影業鋪平了道路。1979 10王潤正式調入常穎演員劇團。這是他人生的壹個重大轉折點。
1980,在李肅導演的《春光乍泄》中飾演墾區副局長劉廣厚,後在王亞彪導演的《明天回答妳》中飾演角色。在連續拍攝了幾部戲後,王潤身很快走出了低谷,找到了演員的感覺。使他的表演更加沈穩流暢。
常穎決定將報告文學《三門李義文》改編成電影,這部小說描述了壹個生產隊分成作業組時,五名黨員受到冷落的故事。導演張輝邀請王潤身在影片中飾演原黨委書記、現任黨組書記蔡亮。有人聽說王潤身要演壹個過時的、不受群眾歡迎的老黨員,好心提醒他,“妳要想好了,千萬別出差錯……”當時很多人對這部“新銳”電影感到擔憂。王仔細想了想,覺得人品還不錯。如果導演敢拍,他欣然同意。
劇組成員集中後,攝制組前往吉林省樺甸市的山城蘇米溝。王和飾演現任黨支部書記的杜德富等四人睡在家鄉的火炕上。開拍前,他發現德福杜走路“跑偏”,有時身體會抖,就問杜:“走偏了不舒服?”杜並不在乎。並說:“我是個老東營人,想為常穎拍最後壹部戲。”剛開始拍了壹兩個鏡頭:王和杜在收糞的路上相遇。杜筋疲力盡,回來偷著對說:“恐怕我的夢想不能實現了。做吧。”壹天,杜突然暈倒,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他後來去世了。攝制組不得不更換演員。這是壹個糟糕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拍攝中,王潤身的表現也是得心應手。他的鎬和鏟,他的舉止和風度,很像東北的農民。過去他會為革命做很多工作,現在他過得很好。他想成為壹個社會主義者的祖父,蔡亮,他覺得很自在。對工作和群眾漠不關心。人物的氣質和戲的基調都很準。然而接下來的拍攝,卻是“故事”的繼續:有壹天,在離住處10多公裏的壹個村子裏拍戲,拍完戲已經是深夜了,全組人坐大空調車回住處。人困了,突然感覺身體翻了個身——原來車翻進了溝裏。所有人都爬出了窗戶,所幸沒有人受傷。大家想盡辦法把車翻過來,想拖出去壹兩個小時,都無濟於事。後來,他提出向附近的林場借壹輛“爬山虎”拖拉機,終於把車從溝下拉了上來。這時,天快亮了。無獨有偶,有壹次因為發電車司機喝多了酒,在回去的路上把車開進了溝裏。王潤身和其他演員剛剛到達他們的住處,還沒有卸妝。他們不顧榮的疲勞,又回到出事地點,出大車又走了兩個小時。拍攝制作組開會分操作組的大人群場景時,房間裏擠滿了人,屋檐下掛著壹串玉米幹和紅辣椒。由扮演的梁正要開口說話,壹串幹玉米突然掉了下來,砸在了另壹名演員的頭上。幸好沒砸破他的頭,人群虛驚壹場。沈默過後,蔡亮的演講被翻拍。正是在這次小組會議上,他和其他四名黨員都受到了群眾的冷落,這使他從驚愕的尷尬中清醒過來,重新振作起來。他不顧年老體弱,和年輕人比賽挖糞,關心群眾,給群眾送水等。他用自己的行動重新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恢復了黨員自身的形象。它強烈地反映了不僅要糾正和恢復農村的黨風。也證明了我們黨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點,帶領群眾前進。
王潤身塑造的蔡亮藝術形象是他回歸影壇後創造的最光輝的藝術形象。他成功地塑造了這壹形象,是因為他有多年的藝術實踐經驗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同時也與他長期在農村的生活密切相關。農村的活,他現在不用學,像農民壹樣幹。所以,他的表現樸實,真實,有感染力。導演張輝長期生活在東北農村,熟悉東北農村的各種人物。看完電影,人們仿佛觸摸到了北方雪天的寒冷,聞到了東北泥土的清香,嗆到了關東煙味的辛辣。
這部電影生活氣息濃厚,欣賞性很強。因為當時電影提出了極其尖銳的問題,有人擔心電影會“泄密”,據說有人要寫批判文章。但在影片送審之前,就引起了文化部和中央領導同誌的關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胡喬木在長春審閱了影片,給予高度評價和熱情贊揚,認為這是壹部好影片,“可以作為整黨的教材”,“在全國農村放映”。並親自給張輝導演寫信,對影片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
影片修改後在全國放映,引起強烈反響。人民日報,文匯報,大眾電影和其他報紙都舉行了論壇,並發表了大篇幅的評論。1984該片獲得文化部優秀電影獎,第四屆金雞獎,第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那壹年,金雞獎頒獎大會上,當王潤激動地拿著獎杯走上舞臺時,八壹廠的老朋友們都為他高興,高呼:“王潤身,把獎杯舉得更高!”
重返影壇僅五年的王潤身,憑借自己的個人努力,壹步步攀上了新的高峰。這很有價值。真的是日積月累,壹堆工作。這可以看作是王潤身命運之鞍的最後壹個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