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中國大陸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

中國大陸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成員是“文革”後新時期崛起的壹批電影導演。他們大多是北京電影學院恢復高考制度後招收的第壹批學生,包括: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等優秀代表。他們的作品有:《黃土地》、《閱兵》、《孩子王》、《走著唱著》、《霸王別姬》、《刮風天》、《荊軻刺秦王》等多部優秀影視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五代”導演及其影視作品是他們所處時代的精神代言人。由於他們的共同努力,壹部真正的現代電影出現在中國的銀幕上。“第五代”對中國本土的關註和解讀,對社會底層的關註和同情,對民族的熱愛和藝術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憂患意識,對生存狀態的拷問,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我們不能否認,在那個時代,即使是簡單不完整的對現實和社會底層的關懷也是相當強大的。[10]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影行業也必須適應改革的大潮,也必須遵循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電影行業在市場經濟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壹方面要爭取電影制作資金,另壹方面要為自己的電影產品尋找市場。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影、美國大片、香港電影、臺灣省片、日韓影視劇紛紛湧入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要想在巨大的競爭中生存,就必須改變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產方式和影視創作風格。20世紀初,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走上了高投入的大劇商業化路線。張藝謀的《英雄》在海外市場的總票房已超過11億人民幣,而《十面埋伏》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省的總票房為28億人民幣。還有像陳凱歌的《和妳在壹起》《無極》這樣的商業片,其中《無極》的資金投入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紀錄,而且是由亞洲非常強大的著名演員陣容包裝的。[1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在電影制作、票房收入、電影市場等方面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分析他們近幾年的影視題材,不難發現,與創作初期相比,他們在題材上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他們不再關註和解讀中國農村,也不再關註和同情中國社會的底層。我們只能說,他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中,失去了本來的面目——關懷社會底層。第六代導演的壹些語錄:

導演張遠:所謂的地下導演、獨立導演、自由導演,或者第六代導演。感覺自己現在成了所謂的主流導演,掛這些名字感覺特別累。

李欣導演:至於我這壹代,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可能壹群年輕人年齡都差不多,所以才會這麽說,但我覺得電影應該是個人化的。

導演陸川:我只關心我的電影是否精神獨立。

導演王壹誌(王強):我要用作品喚醒人們的回歸,不能“滿肚子可樂把茶(傳統文化)灑在路上”(選自王強電影《過年》插曲)

張明導演:我不認為我是第六代。我不這麽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