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為什麽是無數人心中那部“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
10多年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格局、題材和形式,均已天翻地覆。10多年來,除了各種紛紛擾擾之外,幾乎很少有人還記得真正優良的商業大片該具有的身段。
那種不是由特效刺激感官,堆砌角色胡謅劇情,而是由純粹的戲劇張力帶來的通泰全身的觀影快感;那種基於主題、節奏、表演完全交織在壹起,壓迫得我們喘不過氣、目不轉睛的觀影體驗;那種在落幕很久後還怔怔回不過神的余味無窮、余音繞梁感。
《黑暗騎士》仿佛是面鏡子,把諸多嘴臉都映照了出來,它何其精妙地在劇情中就預見到了這壹切——和平安定時都在排斥英雄,認為英雄超然於法律之上,恰是破壞秩序的幕後黑手,但到了關鍵時期,公眾又在呼喚英雄,因為,只有英雄才能力挽狂瀾,才能匡扶正義。
於是,“英雄”這壹涵義第壹次在漫畫改編電影裏變得微妙起來,這正是《黑暗騎士》所努力促成的結果,它不僅包含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壹普遍認同,更深入的討論則是——什麽才叫英雄?為了做英雄,究竟還要付出多少代價?以及,為何人們還需要英雄?
說到《黑暗騎士》,就不能不提“小醜”的飾演者,希斯·萊傑。
2008年1月22日,28歲的希斯·萊傑意外離世。2008年7月18日,《黑暗騎士》上映,“小醜”被重新定義。
半年之後,全世界觀眾才真正意識到萊傑的離開,到底有多麽讓人痛心:壹個可以被定義為完美的角色,再也不會出現在銀幕上了。
在《黑暗騎士》中,阿倫·埃克哈特扮演的“雙面人”哈維·丹特與小醜只有壹場對手戲,但這場戲卻給埃克哈特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埃克哈特印象裏,希斯“真的是壹個很不錯的人。我們在倫敦排練的時候,我們在壹輛拖車裏化妝,他會壹邊化妝壹邊發出各種聲音。我們會隨便聊聊”。
MTV電影獎頒獎典禮,當克裏斯蒂安·貝爾等人為《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做宣傳時,現場大屏幕放起了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混剪,其中壹些片段是萊傑扮演的小醜,貝爾壹時抑制不住情緒,當場灑淚:“此時去追憶希斯很好,很高興能看到希斯·萊傑。”
盡管在《黑暗騎士》裏針鋒相對,但正是因為拍攝《黑暗騎士》,二人成了好友。
正是從《黑暗騎士》開始,由於漫畫英雄電影帶來和現實有別的抽象語境,使得這種類型片成為諸多類型元素雜糅的理想載體。
這也使得漫畫英雄電影區別於其它電影,真正擁有了自己的殺手鐧,那就是類型的雜糅使得它成為諸多題材和風格“起死回生”的關鍵所在。它既可以變成青春片(《蜘蛛俠》),也可以成為搞笑片(《死侍》),科幻片(《X戰警》)甚至是奇幻片(《雷神》),它既可以用西部片的風格去表達,也可以用驚悚片的風格去表達,漫畫英雄電影變成了無所不能的載體,只要它能夠有效且巧妙地將主題和現實勾連起來。
十多年後,當我們重新回望《黑暗騎士》時,仍會嘆服於它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主題,以及目前來看難以替代甚至企及的觀眾***情體驗。這是壹部可遇不可求的電影,《黑暗騎士》的震撼,值得影史銘記,希斯·萊傑的驚世表演,更值得人們再用下壹個十年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