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派是中國最被誤解的表演流派。目前市場上流行的對體驗式學校的理解基本是錯誤的。這裏有非常復雜的歷史原因。我不會詳細說明它們,但我會直接告訴妳這些誤解是什麽。
首先是不承認“從自我出發”。請註意,只有“自我”才能完成真正的體驗,即“真聽、真看、真感受”。如果妳已經在模仿壹個想象的形象,或者讓自己處於壹種不同於正常生活的表演狀態,那就不可能完成真正的體驗。
那麽“從自己做起”和成為角色矛盾嗎?沒有矛盾,因為妳必須生活在角色的情境中。例如,如果壹個年輕人扮演壹個老人,他不會模仿老人,而是會讓自己相信老人的情況發生在他身上,比如他的關節不好,他的眼鏡看不清,他的耳朵聽不清……他仍然是他自己,但他的情況發生了變化。
那麽“從自己做起”不是真實的表現嗎?是沒有技術含量嗎?錯了,從自己做起才是最難的。首先,要求暴露妳可能不想被人知道的個性。比如派壹個直男去演同性戀的經歷,他不能假裝成別人去模仿,而只能表現出這個角色哪怕是他心裏對男性的壹點好感,並真正用他同性戀的壹面去示人。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把假槍當成真正的死亡威脅,並能夠在情境中下意識地做出反應,而不是設計壹個好的表演。這種信念比設計難多了。最後,必須做大量的功課,使角色的情境充實,使壹個虛構的情境像生活壹樣充實,要填充的內容量相當驚人。
那麽“從自我出發”是否意味著演員只能塑造壹個人物角色呢?不是這樣的。因為人的個性是多方面的,它是壹個大集合;劇作家寫的人物不可能像壹個活生生的人那樣豐富,所以他們是壹個小集合。壹個大集合可以捕獲許多不同的小集合。也就是說,壹個演員壹生都可以本色演出,他演過很多不同的角色。因此,在體驗者從自我到角色的過程中,有必要先做減法——去除大自我集合中與小角色集合不相符的部分,盡量使兩個集合重合,即自我和角色;與其添加,不如添加壹些不屬於妳的東西。那麽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括角色的小集合呢?首先是擴大自我收藏,即挖掘自己隱藏的個性,解放自己未釋放的天性。第二,如果自我離角色太遠,那就不要扮演那個角色。用雞肉做牛排是壹種噱頭,而不是美食。
壹般來說,體驗派是三派中最難的壹派,它最需要天賦:解放自我的天賦和相信情境的天賦。有天賦能符合體驗式學校要求的演員只有壹個,所以很多走不下去的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天賦不夠,反而篡改或反對體驗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