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戰爭影視劇充斥著流行的臺詞、時髦的服裝、收藏品和神奇的情節,各種設定都有悖常理。歸根結底,國內對戰爭的反思和影視劇的深度都嚴重不足。從宏觀的影視環境,到制片方急功近利的心態,再到國內市場觀眾的取向(但這不能說是觀眾的錯),這種荒謬現狀的出現或許並不那麽意外。
除了以上籠統但真實的內在因素外,壹些小細節更能展現劇組的基本功和誠意。這也是我們和史詩級船員最明顯的區別。更註重演員、服裝和道具;
為了還原E連老兵在過去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兄弟連的演員們進行了壹次完整的“受虐”傘兵訓練。在這樣的訓練強度下,“E”連的演員們很快就掌握了昔日英雄的戰場技能。妳看不到替身和大牌。
為了演好“從天而降”的畫面,E連的兄弟們跳了那麽多次。事實上,這壹幕在電視劇中相當罕見。但我還是要壹絲不茍地練習,這個傘兵的標準動作。他們用於跳傘的降落傘和技術都是按照20世紀40年代的標準制造的,其中壹些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始產品。
我們不缺好演員,也不愁資金不足。真正的精品店自然會有收視率和流量,沒必要壹味地呻吟。少粉多泥少蠟多煙,給主演壹點天價用於道具研究,戰術考慮和劇本,再努力壹點,不怕拍不出史詩巨作。
嚴格、理性、客觀地對待歷史:除了在武器裝備、軍裝等細節上不夠嚴謹之外。,我們的敵人“日本鬼子”的形象不夠深刻和客觀,這有點誹謗的味道。那些日本人很多都是動物,但並不都是傻瓜!
就拿當年日本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來說,就連當時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都對他們贊不絕口。大家對“日本鬼子”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那些“虛偽”的影視作品中。“日本鬼子”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除了他們對天皇的忠誠之外,他們還有重要的深層次的“軍事素質甚至文化素質”。
而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必須是客觀、公正、嚴謹和理性的,我們必須以和平的視角正視歷史,正視我們身邊的這個日本鄰居。現在日本政府彌漫著歷史的虛無,所以我們不能縱容這部電視劇誤導我們的下壹代!
(二)、容易被忽視的客觀因素:
無論是《兄弟連隊》還是《太平洋》的原著,都來源於前線士兵的回憶錄,而這些文字資料是真實描繪戰場細節的基礎。當時美國人的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在這壹點上,在當時的中國很難與之相比。當時中國軍隊的文盲率幾乎在90%以上,識字的官兵往往被委以書寫或教學的工作,無法直接參與壹線戰場,也無法有效留下能夠還原當時戰場的文字資料,更不用說圖片了。大多數士兵沒有受過教育,還有許多幸存的老兵,但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夠。畢竟那些東西不如寫書靠譜。目前,隨著老壹輩軍人的去世,拍攝真實戰爭影視作品的基礎將徹底喪失。所以很多國產抗戰片都是不靠譜的個人英雄主義和不倫不類的戰爭愛情(或者三角戀套路)。
說了這麽多,我只是衷心祝願我們的戰爭影視作品能夠越來越好!早日拍出《兄弟》這樣的史詩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