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800字影評

800字影評

《2012》是那種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力求做到極致的類型片的野心之作。是壹場專為下載資源準備的饕餮盛宴,屏幕寬大,至少720P畫質。從類型片的角度來看,它甚至會像魔幻片領域的《《指環王》》和科幻片領域的《星球大戰》壹樣,成為災難片領域不可逾越的標桿。可惜國內很多影評人,基於對大片審美疲勞的剛性影響,立刻無壹例外地對該片進行了批判和嘲諷。為了標榜影評人自己的品味,他們在能力和誠意上對壹部大片盡可能的選擇性失明。這種情況經常出現,他們無法逃脫。中國所謂的影評人在被電影的特效震驚的同時,也表現出了普通市民參觀迪士尼樂園後的酸澀和特有的傲慢。如果這樣的評論指責《2012》的故事敘事單薄混亂,用在《後天》上或許可以接受,但《2012》在這裏顯然不是不能接受。埃梅裏希吸取了前作的經驗教訓,明白了自己可及和不可及的地方,在毀滅地球的視覺特效上不遺余力,但在敘事上保持著。評論家們不怕批評這部電影的思想深度和哲學意義。埃梅裏希不是庫布裏克。好萊塢大片作為工業化的電影產品,尋求的是‘去電影院的大多數人’,而不是對精神體驗有特殊要求的人。換句話說,妳不能因為在家樂福買不到卡拉馬喬的油畫,在星巴克聽不到鋼琴師演奏的《月光》,就責怪家樂福沒有深度。目前我看到的大部分影評,在電影上映的過程中,都是判家庭災難片。無異於上述兩種行為。在說電影本身之前,我對其他外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留給沒看過電影的被誤導的影迷們以後自己判斷。電影上映之初,關於導演被汶川地震場景感動,加入中國元素的輿論,應該是某個三流記者或者影院推手壹廂情願的臆測。軟文作者壹定有著精妙的大國情節,看了多屆《感動中國》,才有了他的《感動美國》小說。我個人認為制作方可能考慮到了中國市場,但更多的是出於題材和劇情的需要,這壹點我後面會重點介紹。相反,有壹些憤世嫉俗的人指責導演別有用心,因為在涉及中國的場景中出現了“西方有所隱瞞”,並指責導演在相關臺詞中涉嫌“辱華”。這種站在屁股位置思考的人真的是多余的。任何拍這部電影的人都寧願以這個小喇嘛的形象站在雪山上而不是IT精英,至少畫面會更美。比如小說《天鵝絨》裏的線索是豬肉,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裏把豬肉換成了魚鞋,於是我們看到了壹個場景,壹雙魚鞋浮在水面上,慢慢向前移動,而不是壹塊豬肉撲通壹聲沈到水底。如果真的需要好萊塢來奉承中國市場,導演有必要在中國演員臉上寫“漢”字來滿足妳怪異的民族自豪感嗎?這部電影的特效從來沒有描述過,片中的四個場景,四條線索,沒有壹個看起來是可有可無的,如下:1。場景是洛杉磯,編劇柯蒂斯為了拯救壹家人在街上和空中的逃亡過程而推動故事,柯蒂斯家族內部的沖突和柯蒂斯家族與俄羅斯富商家族的沖突作為次要矛盾突出了戲劇張力。2.場景在白宮內部,首席顧問科學家阿德裏安推動的亞特蘭蒂斯項目,總統團隊成員為副線。3.場景是公海上的壹艘民用船,阿德裏安的老父親和他的音樂家夥伴。作為壹個不太重要的線索,引發了全片最感人的淚點。4.這個場景是為西藏的逃亡,小喇嘛和他們的家人準備的。在寧靜的心境中緩解整部電影的緊張感。首先,作家柯蒂斯是壹個目的明確的逃亡者,有主流家庭觀念支撐,研究亞特蘭蒂斯的職業背景,他的覺醒更有說服力。整個逃生過程仍然是壹場迫在眉睫的災難中操控車輛的比賽,沒有必要跳出龍卷風和後天的流派。雖然汽車在洛杉磯倒塌中的疾馳過於偶然,違背物理常識,但導演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當飛機在空中時,鏡頭跟著飛機的尾翼來表現天氣的變化,然後用主觀鏡頭拍攝整個洛杉磯的毀滅。這個災難場景之所以難以再現,是因為導演選擇了地殼已經移動消失的災難來給全世界。從地震、地裂縫、火山爆發到海嘯,幾乎所有可以拍攝的災難都聚集在壹部電影裏。比《後天》更美的是,影片有摧毀黃石國家公園的過程,通過電視紀錄片的風格再現了巴西神山的崩塌,以及麥加和倫敦街頭民眾的恐慌。這種大量自然逼真奇觀的實景拍攝,結合電腦特效。白宮內部的線索主要集中在科學家阿德裏安身上。這個片段是陰謀理論和政治遊戲混合的劇情風格。劇本使用了瑪雅預言、亞特蘭蒂斯和諾亞的歷史和宗教中的這些略顯陳腐的符號。導演無意深入討論這個末世論的真實性,只需要營造壹個末世論的氛圍。相對於不太遙遠的2012年,以及亞特蘭蒂斯計劃啟動的時間,這部電影在我們看黑人多數的內閣團隊時,應該是現在正在進行的壹部電影。導演將阿德裏安和黑人總統視為這個片段中的正義力量,白人副總統則是內閣中唯壹的準反派。他還毫不留情地調侃加州州長“他是個演員,他在念臺詞,別信他”。導演的個人政治傾向似乎壹目了然,最終讓黑人總統放棄逃亡,選擇與人民同歸於盡。它煽情的段子真的很幼稚,沒有說服力。這條線索充滿了選擇。如果說黑人總統的慷慨赴死代表了美國價值觀的政治正確,內閣團隊可以通過篩選人員逃離亞特蘭蒂斯的計劃代表了精英主義,副總統及其支持者最終選擇金融寡頭、獨裁者和商業大亨購買生存門票的選擇代表了資本優先的原則,那麽這最後壹條是最可信的。影片在這裏的邏輯是,少數人的逃亡計劃由世界八國峰會決定,由於成本巨大,資本家買十億。考慮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勞動力成本低,開展這麽大的項目可能不用受太多國會議會的阻礙,而且在青藏高原有世界之巔。所以我前面說了,中國元素的加入對於劇情來說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合理的。就這樣,亞特蘭蒂斯方舟的產業鏈形成了完美的壹環。如果末世論和亞特蘭蒂斯方舟陰謀論是真的,我敢站在高層的角度思考,想不出更可能的解決方案。但是主任給了我們另壹種可能的解釋,那就是白宮首席科學家阿德裏安的解釋。既然大多數人都活不下去,那誰該聽天由命,誰該登上人生的小船?艾利安的選擇不是選擇。他在和另壹位女科學家的談話中,拿出了前面提到的作家柯蒂斯寫的壹本小說,只賣了500本。這本書是站在窗邊的阿德裏安的父親贈送的,他壹直在讀這本書。整個故事中至少有三條線是連在壹起的。這位父親買下了作家柯蒂斯的小說,並把它送給了兒子,兒子和這本書壹起幸存了下來,並將繼續流傳下去。只要是這樣,“美國文化就不會滅絕。”阿德裏安幸存下來是為了繼續傳播現代文明。在這種彩票式的生存心態中,阿德裏安擺脫了生活的選擇,上升到了更有價值的文化選擇。導演之所以雄心勃勃,除了以上兩條快速動態的線索外,還體現在當影片的焦點在公海上的民運船上時,內景拍攝選擇了相對平靜的固定位置和正/反鏡頭來細致刻畫人物,優雅的光影效果和爵士音樂背景為“1900”。完整復制泰坦尼克號的翻船場景和《妳已經二十五年沒喝過酒了》《我離不開哈利,沒有我哈利往往不準調音》等樂隊,兩位老人通過短短的幾行字,表現出了跨越時間的滄桑感,分別給家人打了告別電話,在彌留之際互呼對方的名字,蘊含著深深的人間溫情和催人淚下的力量。和公海上的場景壹樣,雖然洛杉磯和白宮已經處於戰爭和恐慌的狀態,但在西藏的場景中,碎片風格也凸顯了壹種文藝片的寧靜氣質。老喇嘛和小喇嘛得知災難來臨,會喝杯茶,奶奶就算知道末日也要先做飯,這都是原始氏族社會對現代經濟社會的壹種再教育。作為好萊塢災難大片,本片可圈可點,但還是能找到壹些尿點(PS:小跑上廁所不影響劇情和觀影快感的點)對於觀眾來說,如果電影院票價太法西斯,最好忍到720P的資源出來。最後,如果有人告訴我,這部電影“只是壹部沒有深度的好萊塢電影...特效還可以,缺少那種醍醐灌頂的美感……”,我唯壹的建議是“小資有病,必須治!”在國內影評的話語體系中,壹直對好萊塢大片不公平。我只看到這個工業怪獸在不斷進步,沒有盡頭。誠然,藝術批評沒有國界,但有壹種文化心態。如果法國人能用電影藝術的起源和新浪潮的余波嘲笑好萊塢,那中國電影人壹直靠的是什麽?是站在皇帝的高度俯視普通人的“英雄”嗎?還是《建國大業》?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