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Het Achterhuis:年輕女孩如何面對納粹暴行?

Het Achterhuis:年輕女孩如何面對納粹暴行?

安妮的日記停在了1944 August 1,三天後她被捕了。第二年春天,她和姐姐死在了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從此,我們再也沒有失去過這個善良、活潑、直爽、堅強、執著、愛思考、有主見的小女孩,在被人指責和委屈後依然微笑著面對生活!

《Het Achterhuis》是二戰後出版的國際暢銷書。書的主體是壹個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在大屠殺期間寫的近20萬字的日記。日記中的安妮經常談論猶太人在歐洲的集體命運,談論戰爭形勢,表達她對戰爭結束和自由的熱切期望。她超越自己年齡的樂觀和成熟,贏得了讀者的敬佩和感動。

安妮·弗蘭克,出生於1929,出生於壹個德國猶太家庭,有壹個比她大三歲的姐姐。1933年,安妮四歲的時候,因為希特勒的納粹黨在德國掌權,全家搬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父親加入了當地的壹家公司,能夠維持全家人的生計,直到1940年德軍入侵荷蘭。

1942 6月12日,過完13生日的安妮收到了壹個日記本作為禮物,開始寫日記。壹個月後,由於風聲越來越緊,安妮的家人不得不躲在公司樓上的壹個密室裏長達兩年多。1944年8月4日,他們的藏身之處被發現,全家被抓,送進了集中營。安妮不幸遇難。壹家四口,只有父親奧托·弗蘭克幸存下來。他在戰後回到阿姆斯特丹,發現了這本日記,在親友的勸說下在1947發表。

知道了這些背景,當我幾乎壹口氣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又難過又舍不得!

同樣躲在密室裏的還有溫大安壹家,包括溫大安夫婦,他們16歲的兒子皮特,還有牙醫杜瑟爾。在這樣壹個無時無刻不在釋放惡意的環境中,安妮和她心愛的日記在壹起,卻能源源不斷地釋放出樂觀、專註、不屈、希望的力量。可以說,這本20萬字的日記,是壹場小密室裏的反法西斯戰爭,也是壹個人的戰爭。這場戰爭雖然不如外面的槍炮聲,但足以讓人感動。壹個13歲的女孩,生性樂觀,壹度陷入恐懼和抑郁。她通過專註於自己來抵抗恐懼和沮喪,逐漸走出低谷。她找到了知心朋友,她對周圍的人和所有受迫害的猶太人有了更富同情心的理解。可以說,在日記的結尾,安妮成就了壹項令人矚目的成就,那就是在邪惡勢力的烏雲下,她保存了自己的精神,挫敗了納粹將所有猶太人變成驚弓之鳥的陰謀,對未來抱著全新的希望和夢想。看了這篇日記,我們不禁感慨,無論是納粹肆虐的險惡環境,還是密室裏的黑暗生活,都無法阻擋如此美麗的姑娘綻放。

日記裏的安妮開朗坦率,無話不談。她經常說起大人們在密室裏的指手畫腳和嚴厲批評。她的內心充滿了委屈和無奈,但她總是用自己的樂觀和開朗化解。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明白了成年人在那種極端環境下所做的壹切都是壹種情感和心理上的解脫,安妮也逐漸走向成熟。在她十四歲生日的時候,她寫道:“作為這個收容所裏最小的孩子,我得到的真的遠遠超過了我應該得到的。”很久以來,這是她第壹次說壹句感謝的話。後來她寫道:“雖然現在生活艱難,但我不會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因為有時候越想越沒有活下去的勇氣。懦弱不是我的性格。如果我們還有機會走出秘密小屋,享受大自然的壹切美好,我相信我們壹定能從大自然中找回失落的快樂。因為大自然中有上帝的愛!上帝的愛屬於快樂、勇敢、充滿自信的人。感謝上帝,不僅讓我有了健康的身體,還讓我得到了皮特的愛!雖然現在的生活圈子縮小了,但是只要有愛,有理想,就壹定能得到幸福和快樂!”

在那種極端的環境下,秘密小屋的成員們從未停止學習和閱讀。安妮壹直在學習速記和外語,她將書籍視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我常常想,安妮能有那麽多和她年齡不匹配的優點和成熟,不斷的學習和閱讀壹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了給人看。如此完美,壹直渴望自由,相信勝利的安妮,就這樣和600萬被迫害的同胞壹起,被納粹法西斯無情地殺害了。安妮就像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的紅衣小女孩,在茫茫灰色中給人壹絲希望,最終走向毀滅。

這時候我不禁想起了美國獲得普利策獎的優秀新聞作品《奧斯威辛沒有新聞》。在文章裏,我寫了壹個細節。走廊兩邊的墻上,掛著上千張犯人的照片。他們都死了,知道死亡在等著他們。他們表情茫然。然而,在壹排照片的中間,有壹張特別引人註目,發人深省。“這是壹個二十多歲的女孩,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溫柔地笑著,仿佛在做壹個美麗而隱秘的夢。當時她在想什麽?她現在在這座奧斯威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想些什麽?”這個面對死亡微笑的女孩是另壹個安妮嗎?

文章最後寫道,“在奧斯威辛,沒什麽新鮮事可報道。這裏天氣晴朗,綠樹成蔭,門前還有孩子在玩耍嬉戲。”

?——我想把這篇文章獻給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5周年。

後記:《反猶主義》的作者是歷史學家史蒂文·巴雷拉雷。

猶太人:古代巴勒斯坦的壹個重要民族,以信仰上帝的壹神教為榮,認為自己不同於周圍的其他民族,高人壹等。因此,他們總是抵抗入侵巴勒斯坦的其他民族。到壹世紀末二世紀初,猶太人發動了兩次反對羅馬帝國統治的大起義。起義被鎮壓後,羅馬皇帝下令將他們驅逐出巴勒斯坦,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

“反猶主義”:歐洲世界對猶太人的厭惡和仇恨持續了近兩千年;在歐洲現代化的幾百年間,導致了大屠殺。

首先,歐洲的反猶太傳統:

根本原因:宗教差異。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信徒們相信他們通過耶穌與上帝建立了壹個新的契約。按照他們的邏輯,猶太人壹直信仰上帝,現在應該與時俱進,皈依基督教,但猶太人拒絕這樣做。而且猶太人是殺害耶穌的兇手,所以反對猶太教是基督教固有的壹部分。猶太人已經成為基督教世界中壹個特殊而尷尬的存在。他們被允許生活在基督教的世界裏,但他們必須處於從屬和低級的地位。

三個偏見:

1,認為猶太人無知淺薄;

2.認為猶太人是邪惡的。每當壞事發生時,人們的第壹反應往往是,“猶太人幹的!”" ;

3.猶太人貪財,都是守財奴、吝嗇鬼。

結果:20世紀上半葉,反猶主義在德國達到頂峰。

經濟上的反猶主義:害怕和嫉妒猶太人的財富,呼籲剝奪猶太人的財產;

文化反猶主義:批判猶太人的淺薄,說他們在傷害德國的靈魂和精神;

科學反猶:猶太人是劣等種族,應該被消滅;

政治上的反猶主義:聲稱猶太人正在策劃壹場通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摧毀西方文明並最終統治世界的可怕陰謀,最終導致了二戰期間的大屠殺。

歷史教訓:以大屠殺為頂峰的現代反猶主義,從根本上說是德國式的現代化:融合了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的國家現代化的產物。要防止這種悲劇再次發生,我們需要壹個自由、包容、多元的政治社會制度;在這個體系中,人們應該容忍和支持差異,每個小群體的權利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