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她:我對她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誌的純潔,她的律已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壹切都難得地集中在她壹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仆,她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余地。她就是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現代原子物理學奠基人之壹,世界上第壹個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二十世紀最有聲望的女性——居裏夫人。
壹、艱難的求學歷程
居裏夫人本名叫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誕生於波蘭華沙。父親是壹所學校裏的物理學教師 ,母親曾當過女校的校長,按說,她應該有壹個幸福的童年生活。可是,當時的波蘭正淪陷為俄國的殖民地,街上到處都是俄國的警察、官吏。在她5歲的時候,不幸籠罩了她的家庭。先是父親被降職減薪,因為他頂撞了俄國校長,再後來由於父親投資不慎,喪失了全部家產,家中變得四壁空空,壹貧如洗。接著,瑪麗的大姐又因病過早地離開了親人。這使瑪麗壹家的生活變得相當艱辛。沒過多久,瑪麗的母親又去世了,家庭再次被悲痛的氣氛籠罩著。小小的瑪麗,早早地嘗到了生活的殘酷。
由於生活困難,瑪麗從16歲起便給人當家庭教師。18歲時,瑪麗決定到偏僻的鄉下去教書,因為這樣可以多賺些錢,供二姐讀大學。 她把得來的工資寄給姐姐,幫助姐姐到巴黎入醫學院讀書;而等姐姐畢業之後,再回過頭來幫助瑪麗,使她也能到巴黎深造。瑪麗在給姐姐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麽關系?我們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作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麽大,這種事情必須作到。”
6年之後,二姐從大學畢業了。於是,瑪麗用自己教書所得的壹點積蓄,加上姐姐的幫助,終於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巴黎,24歲的瑪麗實現了她的夙願,於1891年考進了當時最著名的巴黎大學理學院。
這時,她的生活極為清苦。她租了六樓的壹間小閣樓,夏天又悶又熱,嚴冬時冷得連臉盆裏的水都冰凍起來。為了節省燈油,瑪麗在晚上到附近的壹個圖書館看書,壹直到圖書館關門了,才回到那小房間裏,點起油燈,壹直攻讀到深夜二三點鐘。冬天,她把所有的衣服都蓋在身上,仍不足以禦寒。 由於生活異常艱苦,加上睡眠很少,瑪麗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有壹次,她暈倒了。同學們壹了解,才知道瑪麗那天的晚飯,只吃了壹小把小蘿蔔和半磅櫻桃,夜裏只睡4個小時!
瑪麗的學業優秀,特別是在物理和化學方面,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1893年,她畢業於巴黎大學物理系,成績名列全班第壹,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第二年,她又以優異成績在數學系畢業,獲得了數學碩士學位。
1894年,為了解決鋼的特性研究中的困難,瑪麗結識了皮埃爾·居裏(P.Curie,1859-1906)。科學研究的***同理想把他們連在壹起,1895 年7月他們結為伴侶,以後人們就習慣地稱瑪麗為居裏夫人。
二、鐳的母親
1897年,居裏夫人為了獲得博士學位,選定了不久前貝克勒耳發現的射線這個尚不完全清楚的問題為研究課題。
居裏夫人使用壹間原來作貯藏室的小屋作理化實驗,小屋又陰暗又潮濕,沒有地板,下雨時還漏雨。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冷得凍僵手腳。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裏,居裏夫人對鈾和釷的混合物以及各種自然礦石進行測量時,她觀察到有些鈾釷混合物的輻射強度比其中鈾和釷的含量所應發射的強度要大得多,受過嚴格的高等化學教育的居裏夫人推測到,這些礦石中壹定存在著某種末知的放射性很強的元素,並設計了放射性化學的基本分析方法來尋找它。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壹進行測定,結果很快發現另外壹種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相像。居裏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壹個新名稱。居裏夫人提把這種現象叫做“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作“放射性元素”。
壹天,居裏夫人想到,礦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她連續幾天測定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發現壹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經過仔細的研究,居裏夫人不得不承認,用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絕不能解釋她觀察到的放射性的強度。
居裏夫人的發現吸引了皮埃爾的註意,意識到這壹研究的重要性,也加入放射性研究的行列,夫婦壹起向末知領域進軍。在潮濕的工作室裏,經過居裏夫婦的合力攻關,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比純鈾放射性要強400倍。為了紀念居裏夫人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波蘭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裏夫婦又根據實驗事實宣布,他們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可是,當時誰也不能確認他們的發現,因為按化學界的傳統,壹個科學家在宣布他發現新元素的時候,必須拿到實物,並精確地測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裏夫人的報告中卻沒有鐳的原子量,手頭也沒有鐳的樣品。
居裏夫婦決定接受這壹挑戰,拿出實物來證明。當時,藏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是壹種很昂貴的礦物,主要產在波希米亞的聖約阿希母斯塔爾礦,人們煉制這種礦物,從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鈾鹽。對於生活十分清貧的居裏夫婦來說,哪有錢來支付這件工作所必需的費用呢?他們的智慧補足了財力,他們預料,提出鈾之後,礦物裏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壹定還存在,那麽壹定能從提煉鈾鹽後的礦物殘渣中找到它們。經過無數次的周折,奧地利政府決定饋贈壹噸廢礦渣給居裏夫婦,並答應若他們將來還需要大量的礦渣,可以在最優惠的條件下供應。
居裏夫婦又在條件惡劣的實驗室裏開展了新壹輪的研究。沒有任何防護設備(當時還不知道放射性的危險),沒有助手,兩們研究者既是物理學家、化學家、又兼任技師、實驗員和“水泥工”。特別值得壹提的是,由於皮埃爾·居裏身體較差,攪拌溶劑和原始加熱方法等重體力勞動都要靠居裏夫人來完成。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廢礦渣放入冶煉鍋熔化,連續幾小時不停地用壹根粗大的鐵棍攪動沸騰的材料,而後從中提取僅含百萬分之壹的微量物質。
他們從1898年壹直工作到1902年,經過幾萬次的提煉,處理了幾十噸礦石殘渣,終於得到0.l2克的鐳鹽,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鐳宣告誕生了!
居裏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開始關註放射性現象。鐳的發現在科學界爆發了壹次真正的革命。居裏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1903年,居裏夫人獲得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居裏夫人第壹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至今已有100周年。
1906年,彼埃爾·居裏遭車禍去世。這壹沈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壹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壹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壹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壹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三、成功的家長
在兒童教育問題上,居裏夫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她反對前人因循守舊的壹些作法,主張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孩子實施“自由·新型”的教育。當長女伊倫到了上學年齡的時候,居裏夫人和朋友們對孩子們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壹番討論。她認為孩子們在學校裏太累了,他們這個年齡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把他們整天關在空氣汙濁的教室裏,消耗過多的精力是野蠻的,應該讓孩子們增加戶外自由活動的時間。她對孩子們的教育原則是:要少而精,切忌壹知半解。居裏夫人的想法得到了朋友們的贊賞和支持。最後,他們***同制定了壹種新穎的教育合作計劃。居裏夫人和她的朋友們(都是索爾本大學的教授)創辦了壹個兒童學習班,把孩子們組織起來,由這些有才華的學者輪流給他們上課,各自講授自己所擅長的課程。當時,包括伊倫在內***有約十來個孩子。這種教育方法使孩子們振奮,又使他們感到有興趣。孩子們在這個學習班裏學習了語言、文學、歷史、自然科學、雕刻和繪畫等課程。
最令孩子們興奮的是居裏夫人的物理課。居裏夫人在自己的實驗室裏除了給孩子們講授基礎物理知識,還讓孩子們動手,比如設法讓孩子自制寒暑表等,以生動的實驗代替煩瑣的教材,註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把書本上抽象而枯燥的概念變成了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居裏夫人不但引導他們探索神奇的科學世界,而且還把自己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精神和嚴謹的治學作風傳授給孩子們。可以說,伊倫從小就接受了第壹流的科學教育。
繼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連續兩次榮膺諾貝爾獎之後,由居裏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竟也相繼連獲諾貝爾獎:長女伊倫,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過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居裏夫人還為我國培養了中國核物理學創始人----施士元先生。 施士元(1908— ) 上海崇明人。1929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巴黎大學留學,是居裏夫人為中國培養的唯壹博士。1933年歸國後,壹直擔任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曾任系主任。先後還擔任過中國質譜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首屆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學生當中有十多人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世界物理女皇”吳健雄也是他的學生。
四、高尚的人格
1934年7月4日,居裏夫人因大半生接觸放射性物質,患惡性貧血在法國阿爾卑斯山療養院逝世,享年67歲。在臨死前,她還在做實驗,人們勸她休息,她說:“我的生活是不能離開實驗室的。”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以自己壹生中能獲得壹次諾貝爾獎金而感到莫大的榮幸。然而,居裏夫人卻兩次獲得了諾貝爾獎金。在科學史上,到目前為止,只有居裏夫人和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在女科學家中,則是獨壹無二的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居裏夫人壹生中擔任25個國家104個榮譽職位,接受過7個國家24次獎金或獎章,但是她把榮譽看得很淡,愛同斯坦談到她的時候說:"她是唯壹個沒有被榮譽腐蝕的人。"
她出生在淪亡的祖國。民族的壓迫,社會的冷遇,生活的貧困,激發了她的愛國熱忱。為了濟世救國,她頑強刻苦學習,廢寢忘食地研究,過著勤儉樸素的生活,為人類探索世界的奧秘,從而成為現代原子物理學的第壹位奠基人。她時刻不忘自己的祖國,用波蘭命名第壹個新發現的元素"釙",另壹個新元素為"鐳"。
她的宗旨是: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她發現鐳後,為了使鐳盡快服務人民,公開提練鐳的方法,拒絕申請專利。盡管那時他們的生活是那麽的艱難。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救護傷員,居裏夫人把X射線設備裝到汽車上,奔走在戰場各處巡回醫療,挽救了大批傷員的性命。
她總是為人類為社會著想,自己卻想得很少。長期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惡劣條件下進行研究,致使有害物質嚴重危害了她的身體,得了惡性貧血病。即便是這樣,她在生命垂危的時刻,也沒有對自己壹生的磨難有絲毫的抱怨,也沒有向社會要求什麽。
居裏夫人在科學上的貢獻值得敬佩,更可貴的是,她具有高尚的人格,她光輝的壹生足以照亮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她給我們以深刻的教益和啟迪。她靜靜地長眠梭鎮土墳地。她的生命停止了。然而她的吃苦耐勞、不畏艱難、勇於攀登、腳踏實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以及她為人類創建的豐功偉績,是永遠不會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