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母子戀背後的心理能量

?母子戀背後的心理能量

“母子戀”:掙脫世俗,色衰愛不弛

就女性而言,“母子戀”的成因與“父女戀”中的男性幾乎如出壹轍,都是因為生理上的衰退而導致心理的“飽和”,從而產生諸多的消極情緒。而年輕戀人所帶來的青春活力會有效地消除老齡化所帶來的恐慌與孤寂。此外,年長女性也往往帶有“母愛需求滿足”的情結,在愛情中體會到自我的價值感。在這當中,由於某種“未完成情結”的作用,女性往往會在“母子戀”中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

就男性而言,“母子戀”的形成則不僅會出於“戀母情結”的需求滿足,還會出於自身的“崇拜情結”作用。具體地說,“母子戀”更傾向於壹種理想的愛情設定,其引發、維護及無私奉獻絕大程度來自於男性的某種敬仰及崇拜心理。

在心理學上,崇拜可謂個人對他人之言行與價值的認同與依戀。崇拜可使人產生無窮的生活幻想和 *** ,並可導致個人的狂熱的自我奉獻。過度的崇拜很容易導致認知中的“光環效應”,它通常指個人在敬仰他人過程中所形成的誇大了的社會認知。如壹個人最初被認定是好的,則他身上的所有品質也都被認為是好的,有似“愛屋及烏”的原理。它會像月暈的光環壹樣,向周圍彌漫、擴散。久而久之,這種認知中的“光環效應”可使人對其敬仰人物形成壹種強烈的心理定勢,把他(她)身上的壹切都看得盡善盡美,即使他(她)有什麽缺點,也被淡化了。

正是這種強烈的社會認知作用,“母子戀”可以擺脫壹般愛情對於年齡、容貌乃至金錢的束縛。所謂色衰愛弛,在所不惜,但總有壹股力量讓人們掙脫世俗的偏見,讓年齡相差極大的人相知相愛。而這份冥冥之中的緣分,其實源自強烈的敬仰。

杜拉斯與雅恩的“母子戀”背後的故事

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與雅恩·安德烈亞(1953-)的“母子戀”就是這樣壹個典型。雅恩在1980年夏天與杜拉斯相識,當時他只有27歲,而杜拉斯已是66歲。他當時在大學主修哲學,是杜拉斯的超級粉絲。杜拉斯來到他所在的城市參加《印度之歌》電影的首映式,並舉行了壹個座談。懷著極度的興奮,雅恩參加了座談會,並在分手前大膽地問杜拉斯能否給她寫信。杜拉斯隨口說:“可以,妳把信寄到我在巴黎的家裏來吧!”雅恩後來果然寫了信,並得到了杜拉斯的回信。雅恩意猶未盡,又提出要到杜拉斯的家中親自拜訪,這也得到了杜拉斯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