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傅鐸的《人物紀念》

傅鐸的《人物紀念》

小舞臺,大舞臺。

傅鐸,新中國第壹代著名劇作家(原名傅桐芬,參加革命後改現名),1917年4月(抗日戰爭後劃歸博野縣)河北省蠡縣人。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敵後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參與組建新世紀劇社,走上革命文藝工作道路。除了長期行政領導(火線劇社社長、總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八壹電影制片廠政委等。),他創作了40多個劇本,有些對當時的革命鬥爭產生了重要影響,有些成為新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優秀劇目,奠定了自己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的地位。晚年,傅鐸回憶自己的戲劇人生,無限感慨地寫道:“冀中軍民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築起了壹座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壹座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無數戰友和村民用鮮血染紅了冀中大地,用生命換來了壹個嶄新的中國。這些生動的現實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於是有了冀中軍民浴血奮戰在戲劇舞臺上的英雄形象。.....革命隊伍是大學校,冀中軍民是我的好老師。”

通過壹個劇作家的生活和戲劇,我們將看到中國人民在那些年裏的生活環境:屈辱、掙紮、奮鬥和夢想。

生活艱難。

七八十年前,福多誕生地河北蠡縣是個富縣,土地肥沃,盛產棉花,素有“金鹿銀蠡縣”之稱。然而,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生活條件非常艱難。傅家窮了三代,爺爺無房無地。男人靠扛著八股繩子(也就是壹個籮筐),敲著梆子賣黑油(棉籽油)、煤油、火絨、火柴、燒紙等小雜貨和在集市上賣苦力,奶奶們領著姑姑們在其他村子裏乞討為生。經過20多年的屈辱和掙紮,這個家庭居然在民國初年開創了壹個單薄的家業——蓋了新房,擁有近20畝生活用地,還有半頭老牛。我的父親,傅老平,是壹個忠誠老實的人。他壹輩子只知道通過努力發財,但壹出事就吃苦頭。因為家道中落,三十多歲就娶妻生子,讓村裏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還得了個外號“福在壹起”(意為脫貧)。

福多入鄉隨俗的成功,能文能武,治家有方,義務教育善良,逐漸成為村裏的顯赫人物。按照農村習俗,中等以上的人出殯要請四位“師德先生”主持祭奠儀式。“李嬌先生”都是村裏德高望重、知書達理的老實人。原四“德先生”之壹的老秀才崔炳南去世,村裏才認不滿20歲的傅鐸補缺。在農村辦婚禮,娶媳婦要請兩個客人陪,雇女兒要請兩個客人看福建。村裏有五六個有資格陪客人送行的頭面人物,福多就是其中之壹。此外,鄰裏糾紛、夫妻不和等問題的調解也是要由村裏的頭面人物來解決的,而福多作為這樣的調解員也是遊刃有余。

四年的農村生活對福多來說是壹次絕佳的鍛煉機會。他不僅學會了各種農活,更重要的是親身體會了農民的人情世故、喜怒哀樂,熟悉了農村各類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手勢、言行、內心世界和語言特征都爛熟於心。這為他日後出演農村生活劇,創作農村題材劇本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舞臺上的生活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也徹底改變了福多的命運。

福多的家鄉,澧縣劉托營村,位於澧縣與博野縣之間的官道旁。盧溝橋事件的消息傳來後,村民們感到了壹種無奈。家境殷實的家庭正準備逃離家園,而貧困家庭則開始大飽眼福平日裏舍不得吃的雞蛋和臘肉。日軍未至,國民黨軍大敗,城內官夫人壹個個撤退。與這次大潰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 *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東渡黃河奔赴抗戰前線,平型關壹戰大獲全勝的謠言,給了不安分的人們極大的安慰和鼓舞。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冀中各縣、區、村都成立了抗日建國動員大會。劉托營村成立了以原村長郭(即解放後神空後勤部副部長郭炯明)為首的村抗日救亡運動委員會,傅鐸擔任村委會宣傳部長。

經過壹個多月的奮戰,劇團先後推出了《放下妳的鞭子》、《活路》、《帶上妳自己》、《小傑》、《王白白》、《茶洞之夜》、《勝利歸來》、《拒絕毒藥》、《母老虎》、《從新花上拾金》、《張家店》、《遊擊隊》等十多個節目。第壹場正式演出在澧縣城隍廟前的戲樓裏舉行。劇目有《放下妳的鞭子》、《活路》、《帶上妳自己》和《張家店》,都是關於抗日救國的。

編出壹出戲來謀生

福多是個不安分的人。早在蠡縣新世紀劇社時期,我就渴望看到別人會寫劇本,演出效果好。尤其是在65438-0940就讀於華北聯合大學文學院後,傅鐸掌握了壹些編劇的理論和技巧,創作的激情更加強烈。離開聯大前,他正在準備壹個戲劇劇本,內容是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民族統壹戰線,侵占* * *產黨領導人民創建的敵後根據地的倒行逆施。素材來源於當時的報刊和我在根據地的所見所聞;抗戰前在東北軍的親身經歷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描寫細節的素材。他首先向蘇湖匯報了自己的想法,並受到了鼓勵。於是我在回冀中的路上開始寫初稿。經過壹個多月的努力,劇本終於完成,並征求了身邊同誌的意見,劇名為《頑固派的真面目》。很快,劇本被劇社領導批準排練,演出效果還不錯。過了第壹關,福多的創作熱情更高了。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裏,福多先後創作了獨幕劇《四牛》、《遊擊隊》、《三槍》、《兩部劇》、《告白》、《戰利品》、《真相》等。,還寫了反希特勒的活劇,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侵略的鬥爭。這些劇本大部分發表在冀中新世紀劇社編的《歌與劇》中,也有壹部分由傅鐸執導,在部隊文工團演出。但是,直到1944 65438+2月,寫劇本只是他的個人愛好,工作是他最喜歡的演員。這次軍區政治部主任會親自安排他寫劇本,可以說是他正式創作的開始。

抗戰勝利後,讓福多苦不堪言多年的婚姻關系終於正式解除。隨後,他在1941冀中文藝幹部學校開學期間與認識並仰慕多年的劉誌國結婚。

新旅程

在新中國的文藝發展史上,像傅鐸這樣在中國人民的激烈鬥爭中出生、成長,在戲劇創作(包括編導、表演)上取得如此多成就,在戲劇界產生如此影響的人屈指可數。顯然,是我們的主人曲折復雜的人生經歷塑造了他,是冀中軍民長期艱苦奮鬥的歷史滋養了他。同時,這壹成就也是對他個人才華和勤奮的回報。全國解放後,傅鐸繼續擔任軍隊文藝團體的領導職務,同時仍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執著的藝術追求創作了壹批新劇。

新中國成立後,針對軍隊中和平麻痹的思想,傅鐸根據軍隊掌握的材料,創作了中型歌劇《小虎隊回家》和中型話劇《箭在弦後》。在部隊演出後,效果良好,成為當時部隊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為部隊建設做出了貢獻。

1950年春天,傅鐸被上級從潮白河水利工地請回崗位,開始寫劇本《破曉前的黑暗》,構思於1945。

《王力可秀鸞》這部劇,主要是根據晉察冀邊區第二次英雄會采訪的幾位模範老奶奶和幾位戰爭英雄的故事改編的。在這次創作中,他有意識地改變了過去求速度、趕任務的做法,下決心提高劇本的藝術質量。初稿完成後,我拿著它到警衛營請壹些基層幹部和戰士來讀,征求意見,也聽取了師領導和劇社內部同誌的意見;隨後又送到華北軍區政治部文藝科,征求了、侯錦景、、杜風、張等專業作家的意見,做了進壹步的修改。最後,把它送給政治部主任張誌祥審閱。張誌祥認為劇本很感人,體現了冀中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艱苦歷程,歌頌了冀中軍民血肉相連、同* * *共患難、視死如歸、頑強拼搏的精神。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生動,很有特色。它要求改革快、編排快、演出快,預計在新中國成立壹周年慶典期間在北京演出。在排練過程中,為加強演員陣容,提高演出水平,華北軍區政治部決定將因部隊整編而壹分為二的火線劇社重新組合,由軍區抗敵劇社社長劉佳擔任導演,並請抗敵劇社舞蹈隊負責布景制作。

經過半個多月的緊張排練,《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於6月1950 65438+10月1日在大華影院正式上演,演出盛況空前,轟動北京。因為大華電影院只有不到1000個座位,為了滿足觀眾的要求,搬到中山公園音樂廳進行公演,連續演出幾十場。會場爆滿,名氣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只是因為部隊再次整編,火線劇社壹部分改編為華北空政文工團,另壹部分編入華北軍區抗敵劇社,演出不得不停止。

1953,總政治部文化部陳毅部長指示時任總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的傅鐸整理修改《破曉前的黑暗》,由總政治部文工團新組建的話劇團排練。根據陳部長的意見和1950演出結束後收集到的對劇本的反應,福多進行了較大的修改。這次重演是由李丁導演的。主要演員多為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演員,多為冀中人。他們有高超的導演技巧,強大的演員陣容,舞臺藝術的新突破,迷人的燈光和布景,充分發揮了戲劇綜合藝術的魅力。該劇出院後,首次在總政治部排演時主持,受到首都各界好評。總理和彭元帥來到彩排現場觀看演出。在劇院休息的時候,周總理提出要會見這位劇作家。席間,周總理深情地說:“這部戲很好,很感人。沒有人民,軍隊就失去了力量。沒有軍隊,人民就失去了支持者。軍民緊密團結是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謝謝妳為人民寫了壹部很有教育意義的劇。”總理親切地問:“妳還寫過什麽戲?”傅鐸回答說:“我寫了歌劇《王秀鸞》和話劇《逃出王艷店》。”其他劇影響不大,他就不多說了。總理接著說:“王秀鸞是名劇!”

1954年春,話劇《沖》赴武漢、廣州、福州等地慰問部隊7個月。冬天,在北京小井場實驗劇場舉行了壹場公演,立即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就連壹向不愛看戲的天津人也來北京邀請劇團來天津演出。結果在天津壹炮而紅,持續了壹個月。會場爆滿,售票處經常排起長隊。八壹電影制片廠成立後,總政治部文化部決定將話劇《沖》搬上銀幕,作為八壹廠拍攝的第壹部故事片。

再三推脫之後,改編的任務就交給了福多。畢竟電影和戲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對於在解放區土生土長的文藝工作者來說,別說拍電影,就連看過的電影也極其有限。由於缺乏各方面的經驗,《破曉前的黑暗》這部電影並不成功。在1956全國戲劇展演中,沖劇本獲二等獎,導演獲壹等獎,舞女獲壹等獎,飾演李大娘的獲壹等獎,飾演的金鑫,飾演嫂子的,飾演聯絡員的,飾演李歪脖子的獲二等獎。

抗美援朝期間,傅多曾5次赴朝。只有第壹次作為專業作家上戰場,三次參加慰問組工作。從鴨綠江邊到誌願軍司令部,從誌願軍高射炮陣地到我軍前線坑道,從參加部隊英模大會到在美軍戰俘營與戰俘交談,從平壤牡丹峰地下劇場的演出到壹次次在交通線上驚心動魄的夜行。這場戰爭的方方面面幾乎都在福多眼前掠過。在此基礎上,他創作了多幕劇《友誼之花》《地下長城》,獨幕劇《中韓人民心連心》《永別前》。

1953年秋天,他第四次去了朝鮮。傅鐸被任命為以賀龍元帥為團長的第三批赴朝吊唁團秘書長。慰問任務結束後,傅多跟隨賀龍元帥前往看望慰問誌願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陳毅部長聽了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壹個師、壹個連長的匯報後,當即決定,讓傅多留在部隊體驗生活,寫劇本,把上甘嶺戰役搬上舞臺。賀龍元帥告訴他:“上甘嶺戰役極其生動,妳壹定要把劇本寫好。”為此,誌願軍文化部曹鑫、某軍文工團團長崔家軍參與創作。1954春節前,福多完成了話劇《朝鮮地下長城》的詳細大綱,回到北京。由於壹些行政工作,劇本創作被擱置。很快,由曹和崔編劇的電影《上甘嶺》就開始上演了。直到1956才完成話劇《地下長城》的初稿,然後由總政劇院上演。其實電影和戲劇因為大綱相同,藝術表現手法相似是很自然的。深受觀眾喜愛的《上甘嶺》這部電影,無疑凝聚了福多的心血。

1955之後,壹直到六七十年代,傅多的劇作(包括與他人合創)包括:《有這麽壹個人》、《陽關大道》、《分權之後》、《海防前沿》、《幸福橋》、《平型關壹戰》、《雷鋒》、《南方來信》、《奔流紅心》、《團結就是力量》等等。其中《陽關大道》、《幸福橋》、《雷鋒》、《南方來信》等有轟動效應,有些在當時還是保留劇目。

傅鐸60年來的戲劇創作,展現了從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在中國* * *產黨領導下自強不息的生動歷史畫卷。

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無論是反映革命戰爭題材,還是在和平環境中表現故事,無論是重大事件還是日常瑣事,傅朵都堅持從群眾中來,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從個人經歷中提煉人物,既表現了人生的真諦,又不回避鬥爭中的矛盾。他既寫英雄,也寫中間人物,滿腔熱情地贊美偉大的黨。1986傅鐸同誌退伍後,仍不忘為我軍文化事業貢獻力量。劉除了給明寫電影文學劇本外,他還為電視劇《清風店之戰》擔任顧問,並寫了自傳《回憶往事,滄桑巨變》。回顧自己60年的戲劇創作歷程,傅鐸認為我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的“聽話的文學”作家..我按照革命的命令,努力使自己的劇本響應時代的召喚,傳達現實的聲音,與人民的鬥爭生活緊密結合,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組成部分。這是壹個文藝工作者的光榮職責和歷史使命。

傅多創作的劇本主要收錄在《傅多劇作選》(華山文藝出版社,1984,10月)和《傅多劇作選續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65438-0986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完成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大型系列中的《傅多研究畫冊》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