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壹直在不遺余力地推廣閱讀,尤其是兒童讀物閱讀。他在不同場合強調“壹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他怎麽看待學習和讀書的兼容性?為什麽他在學生時代就說培養閱讀習慣特別重要?今天就壹起來探索壹下吧!
1.“精神饑餓”更容易在中小學形成。
“讀書就像食物。吃完好吃的,會繼續想吃。讀好書也會讓妳不斷找到好書讀。”讀書會給人帶來愉悅和新鮮感,最終會匯聚成精神上的饑渴感。正是這種渴望,促使他每天早上比壹般人早起兩個小時,專心讀書。
但就像孩子學習語言、音樂、繪畫有不同的最優時間窗壹樣,這種“精神饑餓”在中小學階段更容易形成,因為壹般認為閱讀的關鍵期是在14歲之前。
新疆奎屯八中有壹所叫賽普丁。卡西姆崇拜的孩子,小學五年級才開始學中文。然而,在那之後,賽普丁?卡西姆崇拜就像壹個餓了很久的孩子,什麽書都不能留下。他花了三四年時間讀了上百本書。2012央視評選的“十大讀書少年”中,賽普丁?卡西姆·白(Kasim Bai)被列為其中之壹。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馬裏恩?伍爾夫通過研究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大腦變化,發現兒童的閱讀是由左右兩個腦區共同操作的。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語言的能力開始退化,當我們成年人閱讀時,往往只有壹個半球在工作。
科學家認為,父母在孩子5歲前是否經常給孩子講故事,會影響孩子日後閱讀技能的形成。同時,人在14歲之前的閱讀經驗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人生之後的課程只是我在之前14年所讀內容的發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在用14歲之前從書本上讀到的、經歷過的、體驗過的、從書本上獲得的基本價值觀,用感恩、慈善、友誼等最偉大的觀念和知識來構建的。
所以,孩子的早期經驗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要。當他們成為成年人時,他們繼續在他們童年時獲得的基礎上建立他們內心的成人世界。
2.讀書和學習從來不矛盾。
壹個小學生家長的母親發現,再好的方案也跨不過上學這道坎。在孩子上學之前,這位母親堅持給孩子讀各種故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從上學開始,孩子的閱讀時間就被壹點點擠掉了。"我們必須在完成學校作業和保證孩子睡眠之間做出選擇。"母親說。
這位母親的苦惱絕不是個例。如何平衡讀書和學習,是很多家長,尤其是城市家長的難題。
壹項調查顯示,59.2%的學生只花很少壹部分時間閱讀課外書,甚至有6.2%的學生閱讀時間為零,只有12.3%的學生花更多時間閱讀。
“國外大量研究證明,作業越多,孩子可能越笨。反復練習是孩子最討厭的事情,只能提高孩子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對孩子智慧的發展沒有任何作用。”
根據孩子看課本和課外書的情況,我們大致可以把孩子分為四種類型。
第壹種孩子不愛看課本,不愛看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壹定是無知的”;
第二種孩子既愛看課本,也愛看課外書。“這樣的孩子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三種孩子只看課本,不看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可能成績很好,但是沒有發展潛力;
最後壹種孩子只愛課外書不愛課本。“這種孩子可能成績不理想,但還是有希望的。”
讀書和學習從來不矛盾。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實際工作中壹直把握著兩套教學大綱:第壹套大綱是指學生在記憶中必須記憶和保持的材料;第二套教學大綱涉及課外閱讀和其他信息來源。這兩套大綱絕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
在壹些開展新教育實驗的學校,有的老師只用1個月就能學完課程,剩下的時間要花很多時間去讀。
現在很多家長老師只關註成績,成長絕對不只是成績的成長。讀書會讓教育更美好,會為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如果我們的孩子在10年的教育中,沒有養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壹旦離開校園,就永遠扔掉了書本,教育壹定是失敗的。
相反,壹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壹般,卻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這壹定比壹個拿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學校教育其實不僅僅是給我們母乳壹樣最初的滋養,最重要的是通過讀書讓我們學會獨立飛翔。”
事實也證明,大量的課外閱讀並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四川成都某私立學校陳老師上課的故事。陳老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了許多閱讀材料,如《夏洛蒂的網》、《波利亞納》、《山居歲月》、《中國神話傳說》、《希臘神話》等。結果陳老師班上的成績並沒有因為大量閱讀而下降。反而比排名第二的班級高出三四分,比排名最後的班級高出10分,比年級平均水平高出5分。
3.人類最偉大的思想是離線。
即使是完全明白讀書重要性的家長,也還是有很多困惑。
剛剛過去的暑假,壯壯的媽媽壹直在各大醫院之間奔波,因為壯壯的視力突然變得很差。“壹只眼睛才0.1。”壯壯媽媽說,壯壯今年上壹年級。面對即將到來的更重的學業負擔,壯壯的媽媽希望孩子早日恢復視力。“孩子的眼睛越來越差,是因為家裏有了iPad後,雖然盡可能限制了孩子玩遊戲的時間,但很多故事和壹些學習軟件也是在上面下載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壹代的父母和孩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這場電子閱讀的浪潮中。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提供的內容過於豐富多彩、動態化,對低年級的孩子還是有害的。不利於孩子專註力和安靜心態的形成。
網絡、電影、電視只能給人暫時的感官刺激,是感官的,短暫的,而閱讀帶給人的不僅僅是豐富的感官刺激,還有感官之外無盡的想象,還有對天地人生的深入了解,這是全方位的。
過早的“觸電觸網”會讓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孩子會變得只會看不會想。對於很多中學生和大學生在網上看書的現象,朱永新認為人類最偉大的思想還是線下。
在互聯網上吸引更多註意力的是信息、廣告和娛樂的內容。人類的理解,尤其是人類的理性洞察,很難通過互聯網獲得,智能內容在互聯網上更是鳳毛麟角。人類思想的進化,從信息到知識再到智慧,就像壹個金字塔,是壹個精神和智力逐步升級發展的過程。只有通過讀書,我們每個人才能壹步步到達精神金字塔的頂端。
讓每壹個孩子都能方便地得到最適合的書籍。
讀書很重要,比讀書更重要的是讀什麽給孩子聽。
“我現在好迷茫。”壹個壹年級孩子的媽媽說,學校每天早上孩子到校的時候都會給學生播放古詩詞。“幾十首古詩詞全是說唱記錄的,孩子在家也經常講,但不是個滋味。”據這位母親說,不管是《正午除草》還是《我床腳那麽亮壹線》,什麽樣的詩詞都是用歡快的說唱節奏在孩子嘴裏唱出來的。
“這種方式追求的是朗朗上口,為了讓孩子記住。”但閱讀的關鍵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體驗和感受文學作品中的美。
“童年是從浪漫到精密,從粉色到天藍色的色彩階梯,孩子的閱讀也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渡過程。”朱永新說,在最初的粉紅階段,閱讀主要以讀書、寫字、畫畫、兒歌、童謠為主。三四年級時,閱讀表現為大聲朗讀、復述故事、默讀等形式。到了高年級,就要討論主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