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愚人節那壹天。巴黎民眾擡著殘廢畸形的“愚人之王”、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在聖母院前面的格萊夫廣場上歡呼遊行。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帶著壹只小羊跳舞賣藝,窮詩人甘果瓦被她的美貌和舞姿迷住了。他在夜裏聽到她動人的歌聲,情不自禁的跟隨著她這時忽然跳出兩個男人把她劫走了,他認出其中壹個就是其醜無比的卡西莫多,驚慌之中他被嚇昏過去。
甘果瓦醒來後跌跌撞撞,在黑暗中誤入了“奇跡宮”的大廳,那是乞丐和流浪漢聚集的地方,外人闖進去就要處死,除非有個流浪女願意嫁給他。正在千鈞壹發的危機關頭,愛斯梅拉達忽然出現了,原來是巡邏的弓箭隊隊長弗比斯把她救了出來。她心地善良,不忍看著這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死於非命,表示願意嫁給他,和他結成了名義上的夫妻。第二天,卡西莫多被綁在廣場上示眾,在烈日下口渴難忍,遭受圍觀者的嘲笑和辱罵,只有愛斯梅拉達不計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裏,使這個看起來愚鈍無比的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愛斯梅拉達愛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們在夜裏幽會,不料弗比斯被人刺傷,她也因此被當做女巫抓了起來。就在她要被處死的時刻,卡西莫多沖進刑場,把她救到聖母院的鐘樓上,因為那裏是世俗法律無權管轄的地方。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尋找弗比斯,然而弗比斯這個逢場作戲的花花公子,已經丟下她另尋新歡去了。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弗洛羅企圖糾纏她,原來他看起來道貌岸然,其實心底邪惡,早就覬覦愛斯梅拉達的美色。正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持了她,又躲在窗外用匕首刺傷了弗比斯。卡西莫多是弗洛羅收養的棄兒,壹向對他唯命是從,現在卻極力保護愛斯梅拉達不受他的淩辱。
法院決定逮捕愛斯梅拉達,流浪漢們趕來營救,遭到國王軍隊的鎮壓,死傷慘重。弗洛羅乘混亂之際,用謊言欺騙甘果瓦把她帶出聖母院的後門,逼迫她順從自己,在遭到堅定地拒絕之後,弗洛羅惱羞成怒,把她交給隱修女看管,自己去叫官兵。隱修女認出是愛斯梅拉達自己16年前丟失的女兒,但是眼看著她被官兵抓去而無能為力,悲憤之下以頭撞石而死。
弗洛羅站在聖母院的頂樓上,看到愛斯梅拉達被吊上絞架,發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終於認清了弗洛羅的猙獰面目,猛撲過去,把他從鐘樓頂上推下來摔死,自己則來到刑場上,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遁入了墓地。幾年後,人們發現了他們擁抱在壹起的遺骸。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第壹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壹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普賽女郎艾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小說的插圖
這部書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壹世統治時期的俄國,因為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頑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國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壹統治時期的真實歷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卡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弗羅洛和貴族軍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欲。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壹顆明星。他是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說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旗手和領袖。這部偉大的作品《巴黎聖母院》是他的第壹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它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使它在經歷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之後,還是在今天被壹遍遍的翻印、重版,從而來到我們的手中。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壹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壹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唇邊。這樣壹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蔑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突出了當時教會、法庭的不負責任,以誣賴的方式,平息人民的憤怒。而作者則把愛絲美拉達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壹,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羅德和敲鐘人卡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羅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他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卡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淩。在愛斯美拉達那裏,他第壹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壹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壹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響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裏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突出了流浪人們的團結互助。
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裏程碑,這部小說最明顯的標誌之壹,是雨果把善惡美醜做了鮮明的對比。 但這種對照卻不是按傳統的方式美與善,醜與惡分別集中在兩類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醜怪的壹面,而是讓他們互相交錯:外表美好的,其內心未必善良;外表醜陋的,其內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聖母院,威嚴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註視著滾滾河水、蕓蕓眾生,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說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氣息,庇護愛斯梅拉達,證實克羅德的罪行,悲嘆眾路好漢嘗試打擊黑暗統治而英勇獻身的壯舉,驚贊卡西莫多這“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把壹切豺狼虎豹、壹切劊子手踩在腳下的俠義行為;它甚至與卡西莫多合為壹體,既是這畸形人靈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異軀殼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筆之下,它活了起來,同時也以它所銘刻、記述並威武演出的命運交響曲增添了偉大作家的光輝。美麗的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建築藝術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時代就對建築藝術——尤其是哥特建築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及至青年時代,他至少進行了三年的準備,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特別是屢次親身鉆進聖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時廣泛閱讀有關資料,掌握了法國人引以為榮的這座建築物所有的奧秘,便於1830年7月著手寫稿。他假托在那兩座巍峨高聳的鐘樓之壹的黑暗角落,發現墻上有這樣壹個中世紀人物手刻的希臘詞:命運!說是這個支配人類的命運,事實上支配那愚昧時代壹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無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動了作者。確實,《巴黎聖母院》這本書就是為了敘說“命運”壹語而寫作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尋求的是命運的真實內涵。無論是克羅德,還是卡西莫多,他們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他們內心的分裂、沖突,反映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神權與人權、愚昧與求知之間,龐大沈重的黑暗制度與掙紮著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沖突,終於導致悲劇中壹切人物統統犧牲的慘烈結局。我們在這部巨著中看見的命運,就是在特定環境即中世紀的法國首都,愚昧迷信、野蠻統治猖獗的那個社會之中,發揮其橫掃壹切的威力。《巴黎聖母院》作為壹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模式的又壹勝利。這是壹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首先作者沒有站在世俗的角度觀察,而是站在了壹個特定的藝術角度對美與醜進行了冷靜的思考。文中所塑造的四個人物,愛斯梅拉達,伽西莫多,副主教加羅德,以及那個年輕軍官,首先作者提出了傳統的美,那就是愛斯梅拉達的美。這是壹個好似仙女的女人,所有的人都為之傾倒,更主要是他有壹顆無比純美的心,這種美麗體現在內在價值,作者安排了壹只山羊做為烘托。可是正是因為少女艾絲美拉達的美麗,才引起來了三個人註視,壹個是年輕軍官,壹個是神父,壹個就是卡西莫多。首先是年輕軍官,這是和我們大眾相同的醜惡的典型,他外邊幹凈,內心卻是那麽的醜,即使他有未婚妻可是看見愛斯梅拉達的時候,他還是經不起內心的欲望,對其欺騙,引誘,試圖達到對艾絲美拉達的占有。第二個就是加羅德,這位披著聖潔的外衣,可是裏面卻包裹著壹種無法對比的醜惡之心。他對艾絲美拉達進行了威脅,陷害等等。第三個人就是加西莫多,他的外表是那麽的可怕,所有的人都稱之為野獸,可是正是因為這個野獸卻包含了壹顆聖潔純美的心。具體的體現為:第壹,他對於神父的父愛,其次,是對於愛絲美拉達的情愛,再就是對於職業或者是神的虔敬之愛(他每天都為教堂敲鐘),都凸顯了他無比高尚的靈魂。
卡西莫多
這就是因為壹個完美女人引發的對於美的重新思考。由故事最後安排了愛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的死,證明了作者要轉達的思想,是壹種對於世俗之美的深刻思考和反省,還有伽西莫多將神父從巴黎聖母院的樓上扔了下去,這就是內在的美德價值所在。這部小說影響了壹代又壹代,其原因在於世界的變化總是會出現不同的審美和價值取向,總會有不同的美的價值,可是美永遠發自人類內心本質的美,這樣的美不僅僅對於人生的思考,更是對於人生意義和世間萬物的思考。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且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頭銜,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 雨果從小天資聰明,九歲時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他15歲寫的《讀書樂》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壹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之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之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巴黎聖母院圖書圖片(14張)
由於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大多是歌頌保皇主義和宗教。他的第壹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問世後,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贊賞,從此與諾蒂埃結緣,促使了雨果開始逐漸轉為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領袖。雨果屬於法國人民,同時也屬於全世界人民。他的偉大精神、他的不朽作品,是全人類***同的財富!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壹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侖三世的壹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侖壹世的功績和拿破侖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侖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壹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壹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壹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等;詩集《光與影》《靜觀集》《懲罰集》等;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等;戲劇:《歐那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