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顯而易見的主觀因素:
國產戰爭影視普遍的神臺詞,時髦服,湊集數、魔幻劇情滿天飛,各種設定全有悖常識,追根究底還是國內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影視劇的深度嚴重不到位。從宏觀的影視環境,到制作方急功近利的心態,再到國內市場受眾的取向(但這不能說是觀眾的錯),這些主觀原因綜合作用下,這種可笑現狀的出現,或許就不那麽意外了。
除開上述籠統但又實實在在存在的內因之外,壹些小小的細節就能看出劇組的功底和誠意。這也是我們和史詩巨作級劇組最明顯的差別。從演員、服裝、道具上多下功夫:
為了還原E連老兵們在昔日戰場上的英姿,《兄弟連》的演員們進行了完整的堪稱“受虐”式的傘兵集訓。在這樣的訓練強度下“E”連的演員們很快就具備了昔日英雄們的戰場技能。妳看不到替身和耍大牌。
為了演好“從天而降”的畫面E連的兄弟們就這樣不知跳了多少次,實際上這個鏡頭在劇集,當中出現的相當少。但還是要壹絲不茍的練習,這個傘兵的標準動作。而他們跳傘所用的傘具和技術都是按40年代的水準制作的有些甚至就是二戰原品。
我們不缺老戲骨好演員,也不愁經費少。真正的精品自然會有收視率和流量,何必無病呻吟般的壹味湊集數。少點脂粉,多點泥濘,少點發蠟,多點硝煙,把給主演的天價分壹點給道具考證、戰術考量和劇本,壹點點努力下去,不怕拍不出史詩巨作。
嚴謹、理性、客觀對待歷史:除了武器裝備、軍服等等細節的不夠嚴謹外,對我們的敵人“日本鬼子”的形象的塑造不夠深刻不夠客觀,有些詆毀的味道。那些日本人很多是畜生,但不都是傻瓜!
就拿當年日軍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連當時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對其都贊賞有加。大家關於“日本鬼子”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那些“虛偽”的影視作品中。“日本鬼子”在中國戰場上和太平洋戰場曾取得的“輝煌”戰績除了“為天皇效忠”外還有那重要的深層次的“軍事乃至文化素養”。
而我們對於歷史的態度必須要客觀公正、嚴謹理性,更要以平和的視角正視歷史,正視身邊的這個日本近鄰。現在的日本政府彌漫著歷史虛無,所以我們更不能縱容神劇誤導了我們的下壹代!
(二)、容易被忽略的客觀因素:
無論《兄弟連》還是《太平洋戰爭》的原作,都來自於壹線士兵的回憶錄,這些文字資料是真實刻畫戰場細節的基礎。當時美國人的教育程度相對較高,而在這壹點上,當時的我國很難與之對比,當時的中國軍隊的文盲率幾乎在90%以上,識字的官兵往往被委以文書或為文字教員的工作,無緣直接參與壹線戰場的戰鬥,根本無法有效留下能還原當時戰場的文字資料、至於圖片就更不可能了。戰士大多沒有文化,活下來的老兵有很多,但語言組織能力不夠,那些事情口口相傳畢竟不如著書來的靠譜。而目前隨著老壹輩軍人的故去,拍攝真實戰爭影視作品的基礎或將就徹底失去。所以國內拍的抗戰片很多都是不靠譜的個人英雄主義和不倫不類的戰爭愛情(還是三角戀套路)。
說了那麽多,只是衷心祝願望我們的戰爭影視作品能越走越好!早日拍出像《兄弟連》那樣的史詩級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