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澳大利亞電影簡史

澳大利亞電影簡史

自19世紀末人類發明電影這壹技術以來,澳大利亞人抓住了這壹機遇,將全部熱情投入到這壹全新的媒體中,澳大利亞電影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很快,澳大利亞電影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多產的國有電影業之壹。

1905澳大利亞制作了世界上第壹部故事片:《凱利幫的故事》。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導演查爾斯·肖維爾、肯·霍爾和雷蒙德·朗福德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先驅。他們制作了經典電影,包括《多愁善感的家夥》和《自然生命的期限》。

然而,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英美電影業通過垂直壹體化體系(即電影制片廠擁有發行和放映連鎖公司)和大規模預訂影院,在國際電影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使得澳大利亞本土制片商很難獲得放映機會。隨著錄音技術的發明,世界上出現了第壹部“會說話”的電影。Cinesound(雇傭了肯·霍爾和查爾斯·肖維爾)很快在新聞紀錄片和故事片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音頻時代早期制作的電影,如肯·霍爾的《爸爸和戴夫》、《馬修之子》等,大多與這個年輕國家的殖民背景有關。

此外,澳大利亞還有壹些與外國合作制作的獨特形式的電影,如伊令電影廠制作的《Shiralee》和《夕陽》。然而,當地電影業正在走下坡路。為了阻止滑坡,澳大利亞政府成立了聯邦電影組織,以便當地電影人獲得更多的制作經驗。聯邦電影組織主要鼓勵紀錄片的制作,但這只是壹種體驗。

1956年,當電視開始滲透到每壹個角落的時候,電影行業的人就覺得電影行業實際上可能會受到這種新媒體的威脅。因此,澳大利亞政府要求電視廣告必須加入澳大利亞元素,這使當地電影制作人獲得更多實踐經驗,也有利於電影行業。也就是說,所有在澳大利亞播放的廣告,都必須是在澳大利亞的澳大利亞人制作的。澳大利亞出現電視後,觀眾繼續湧向電影院。然而,當地的電影業已經被壹個提倡沈悶藝術和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保守政府破壞了。正因如此,澳大利亞沒有制作1951到1966的故事片。此外,20世紀60年代後期制作的電影主要由外國人(主要是英國人邁克爾·鮑威爾)聯合制作和直接導演。

在1960的,澳大利亞電影的前景在保守的門澤斯政府看起來很暗淡。幸運的是,他提倡沈悶藝術的政權被戈頓政府所取代。戈登政府意識到,通過藝術這種可行的方式,澳大利亞這個年輕的國家可以得到國內外的認可,並有助於展示其獨特的身份。戈登政府設立了壹個實驗電影基金(EFF),目的是在中國培養創造性人才。通過這個項目發現的優秀電影人將被邀請到國家電影學院學習。這是澳大利亞電影業復蘇的開始。

就在電影學院成立之前,戈頓政府被高夫·惠特拉姆政府所取代。幸運的是,惠特拉姆似乎比戈頓更支持藝術的發展。惠特拉姆政府在電影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並成立了計劃中的澳大利亞電影、電視和廣播學校。此外,成立了聯邦電影基金AFDC,以刺激當地電影制作。

與此同時,熱情的壹代澳大利亞電影人從國際電影節(如當時新成立的戛納電影節)和壹系列有爭議的國內外R級電影(壹定年齡以下的兒童除非有父母和監護人陪同,否則不允許觀看的電影)中獲得了巨大的靈感。在R級電影分級制度發明和有電影節之前,澳大利亞人只能看美國和英國的文化產品。

在1970年代,新壹波的澳大利亞電影人開始了新壹輪的合拍,澳大利亞的電影、電視和廣播學校也為該國的電影工業奠定了新的基礎。像彼得·威爾、喬治·米勒、布魯斯·貝斯福德、弗雷德·謝皮西和吉莉安·阿姆斯特朗這樣的人終於有機會制作受到國內外支持和尊重的電影了。

這壹時期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電影。第壹種是藝術電影,被電影學者稱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學派,靈感來自歐洲。這類電影通常以文學作品為主,故事節奏緩慢,角色研究深刻。威爾的《懸崖上的野餐》(1975)和阿姆斯特朗的《我輝煌的壹生》(1979)就是這壹流派的縮影。第二種類型的電影被廣泛稱為促銷或色情電影。這類電影被稱為具有商業傾向的作品。米勒的《瘋狂的麥克斯》、貝雷斯福德的《瘋狂的派對》、蒂姆·伯斯塔的《阿爾文紫色》等都屬於這類電影,它們成功地讓澳大利亞電影重新受到大眾的欣賞和認可。隨著1980 s的爆發,以及1988另壹個電影基金FFC的成立,澳洲電影業再次獲得重生。新浪潮帶來了才華橫溢的導演,如簡·坎皮恩、P. J .霍根、喬斯林·穆爾豪斯、巴克斯·魯赫曼和傑弗裏·賴特。這些電影人都是電影學校的畢業生(主要來自AFTRS或者維多利亞的Swinburne電影學校)。)他們制作了壹系列具有個人風格、細致準確、帶有“奇怪”色彩的電影,如《舞動愛情的火花》(1992)、《無法無天》(1992)、《穆裏爾的婚禮》(1994)、《鋼琴告別》(65438)這些電影在國內外都有不錯的票房,使這壹時期成為澳大利亞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時期。

本土電影制作的繁榮使得澳大利亞電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關註。許多傑出的電影導演和演員從此走向國際電影界,活躍在好萊塢的大銀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