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祖籍江西婺源縣,1924出生於浙江海寧。查家是當地有名的世家,有“唐宋以來豪門世家,江南幾大世家”的美譽。歷史上,茶家最興盛的時期是清康熙年間,以茶為首的七位叔侄擔任院士。有“壹秀才七,二叔侄為院士”之說。現代查氏家族中還有兩位著名人物,分別是南開大學教授查梁錚(穆旦)(1940年代派的代表詩人、翻譯家)和臺灣省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法務部部長查趙亮。海寧的名人包括王國維和徐誌摩。徐誌摩是金庸的表哥。金庸的祖父查倉山是丹陽教案的當事人。他的許多小說被選入教科書。
1937年,金庸考上衢州壹中,離開家鄉海寧。1939年,15歲的金庸和同學寫了壹本初中生參考書,在內地很暢銷。這是中國第壹次出版這樣的書,也是金庸出版的第壹本書。1941年,日軍入侵浙江,金庸進入聯合高中。當時他17歲。畢業時,他因寫諷刺黑板報《愛麗絲漫遊》被開除。(另壹個是寫情書。)1944考入重慶國立程池大學外語系。因不滿國民黨職校生,被勒令退學。曾在中央圖書館工作,後轉入蘇州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勝利後,他回到杭州,在《東南日報》當記者。1948年,他從幾千個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做翻譯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不久香港版《大公報》重新發行,金庸南下香港。
1950年,大公報旗下的《新晚報》創刊。金庸轉任副刊編輯,主持《午後茶館》,還做過翻譯和記者。他與梁羽生(原名陳)共用壹張辦公桌,寫了許多速寫和影評(筆名姚福蘭和林歡)。姚芙蘭在英語裏是妳朋友的意思。1955年開始寫《劍之書》,在《大公報》和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人)開三劍隨筆,成為專欄作家。65438年至0957年,加入長城電影公司任專職編劇,創作了《美女如花》《蘭花花》《別離開我》《三個情人》《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並合作導演了《愛上春天的姑娘》《王老虎偷她的吻》(化名林歡)。
建國後不久,金庸來到北京實現外交官的理想,卻因種種原因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
1959年離開長城電影公司,與中學同學沈寶鑫創辦《明報》。他擔任主編和總裁長達35年。在此期間,他還創辦了《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新加坡《新民日報》、馬來西亞《新民日報》。金庸任主席期間,《明報》成為香港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壹,有人將其比作《香港時報》。它對中國現狀的預測和分析是其他報紙無法比擬的。《明報月刊》是華人世界最有文化的刊物,它對大中華的關註深受全球華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