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教會妳們——思想。這是影片中女主角教師瓦爾瓦拉的壹句經典臺詞。這部創作於1947年的影片可算得電影史上鄉村教師題材的鼻祖。在前蘇聯硝煙不斷的戰爭年,41歲的女主角扮演的鄉村女教師經歷了從平凡到不平凡的教師職業生涯,最終贏得了祖國給予她的終身榮譽。老師們盡可以感受到來自於瓦爾瓦拉對教育的忠誠,桃李滿天下的喜悅和幸福,以及俄羅斯原野的遼闊和壯麗。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淡化了時代的政治色彩之後,我們是否該思考,教師的信仰是什麽。
2.《鳳凰琴》
拍攝於1994年的《鳳凰琴》改編於劉醒龍同名小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內電影人便開始關心起我國的農村教育狀況以及邊遠山村代課老師的命運,《壹個都不能少》也是反映農村教育窘境的佳作之壹。《鳳凰琴》不僅僅歌頌了鄉村教師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揭示和呈現了當時教育戰線的諸多問題,資金少、人才斷層、造假等,然而遺憾的是,這部影片在贏得了當年電影節最高榮譽之後,國內的農村教育問題和代課老師的生存困境,在時隔20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解決。
鳳凰琴本是伏羲用玉石、天蠶絲以及千年桐木所制,表面泛著溫柔的白光,琴音使人心寧靜祥和,擁有支配萬物心靈的神秘力量。用此樂器來形容教師太合適不過了,集天地之精華授予學生,用溫情感化學生,制造寧靜的氛圍與向上的力量鼓勵引領學生。供師者自省。
3.《壹個都不能少》
四年之後,張藝謀導了這部大片,仍是農村代課老師題材。影片的震撼來自於太樸實、太真切、太現實。當然,可以想見真正的農村代課老師的生活可能比這質樸得更徹底,更殘酷,更沈重,因為我國還有99.9%的鄉村代課老師沒有理由去遇見電視臺臺長,沒有引起公眾的註意。如今,媒體和網絡讓鄉村代課老師更加貼近公眾視野,然而我們清楚,他們最終的命運不是靠公眾的憐憫和捐獻而轉變。
4.《燭光裏的微笑》
很納悶為什麽新世紀之後,反映教師題材的影片卻鳳毛麟角。這又是壹部90年代初拍攝的歌頌教師的優秀影片,當年公映,很多學校組織學生到電影院觀看此片,相信70後、80後都有此經歷。女教師王雙玲的教學方式傳統但憑借其博大的愛心和公正之心感化了她的每壹位學生。影片以老師的病逝而終,學生和觀眾發自內心地為這位平凡又偉大的老師送行,因為她具備真正的蠟燭精神。
5.《麻辣教師》
不論是影片的發源地日本還是中國的教育中,《麻辣教師》所塑造的教師形象可能只是壹個神話。鬼冢老師的麻辣是對當代教育的顛覆和解構。他蔑視權威,挑戰不合理的制度和秩序,但他壹切以學生利益為重,平等待人,超脫世俗名利,保存個性自由。這樣的教師形象的確存在藝術層面的拔高,但在學生心中,誰不幻想自己會遇上這樣壹位敢說敢做、有真性情的老師呢?
6.《放牛班的春天》
壹部頗受寵愛的法國電影。網絡能搜到關於此片相當精彩的影評,在此不再贅述情節。值得註意的是音樂老師馬修對待所謂優秀學生和頑劣學生的態度便可感知到這位老師的魅力所在。老師總是習慣性地認為壞學生總做壞事,卻不反思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偏見,甚至是歧視呢。能唱出如此美妙歌聲的學生,又能有多壞呢?我們要相信藝術能感化心靈。
7.《塵封日記本》
壹切源於壹位女教師被塵封的日記本。影片細膩、清淡、流暢,也有激蕩人心的高潮與驚詫,除了結尾有壹絲矯情,所有的陳述都令人心動。很多老師因忙碌沒有時間寫日記,但日記對教師來說,卻有著微妙又重要的作用,它是壹個自我審慎、自我教育、自我修煉的過程。有寫日記習慣的老師,前途無量。
8.《黑板》
壹部伊朗寓言式的寫實電影。故事是兩位背著黑板的流動老師到處教學生的經歷,內容關乎所謂的“被教育”。黑板成了壹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它承載著壹個民族的希望,象征著文明之光。導演想說壹個民族的新生和重塑離不開教育,而可以把人從功利、混沌、以及戰爭帶來的傷害中拯救出來的,只能是教育。這也是教師所背負的偉大使命。
9.《心靈投手》
棒球愛好者稱,這是棒球題材中最棒的壹部電影。當然,對於教師職業來說,除了承擔社會責任之外,教師個體價值和夢想的實現也是影片所關註的。如果您是壹名老師,又不曾丟棄早年的夢想,不妨去感受這位中年老師追求理想的動人經歷。壹部非常不錯的中年勵誌電影。
10.《霍蘭先生的樂章》/《春風化雨1996》(臺譯名)/《生命因妳而動聽》(港譯名)
不得不感嘆,音樂可以改變人,改變命運。藝術的體驗可以不動聲色地升華靈魂。而音樂老師,總是舉有最美好的氣質和最動人的魅力。懂音樂的老師比比皆是,懂音樂之美的老師呢?憑借音樂對學生付出愛的老師呢?片中有壹個細節很生動地描繪出霍蘭老師的智慧,當壹名女生的演奏水平遲遲不能提高時,他問她:妳最喜歡自己臉上哪壹部分?女生說是頭發,因為其父曾贊揚它們像日落,霍蘭便對著她的耳邊輕語:請吹奏日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