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白蘭度再次打開劇本,仔細閱讀。當助手進來時,他正在用眉筆給自己畫胡子。“我看起來怎麽樣?”白蘭度驕傲地問道。助手看到這種情況目瞪口呆,隨後醒悟過來,明白了白蘭度的用意。沒想到,僅僅過了幾天,白蘭度就徹底改變了主意。“先生,妳看起來像個歹徒。”白蘭度聽後哈哈大笑,說:“拉夫特是個好孩子。”
助手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跟了白蘭度這麽多年,從來沒有聽他稱贊過誰。他剛才吹噓的原來是喬治·拉夫特,壹個在銀幕上扮演過許多強盜角色的家夥。助理意識到大明星完全愛上了劇本。
不久之後,白蘭度成功塑造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鏡頭下的第壹代教父堂·科利昂。《教父》也成為白蘭度電影生涯中最經典的作品。整個“教父三部曲”也成就了許多電影人,除了科波拉和白蘭度,還有阿爾·帕西諾、勞勃·狄·尼諾和尼諾·羅塔。
為了更貼近電影的背景和主題,科波拉特意請來了意大利著名導演費裏尼的禦用搭檔尼諾·羅塔作為配樂。羅塔以典型的西西裏旋律為基礎,譜寫了壹曲充滿懷舊之情的動人樂章。
《教父》的配樂中有兩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題。壹個是出現在影片開頭和結尾的主題旋律,貫穿三部影片。羅塔為它創造了不同的變奏,以配合電影的劇情發展。
另壹個主題是經過無數次改編的西西裏愛情主題,它已經遍布全球許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世界電影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主題旋律之壹。
這首優美的西西裏旋律帶有濃厚的意大利風味。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溫暖的音符抵達內心深處。聽者於是強烈地感受到壹種純凈無瑕的柔美情懷和歲月難忘的情懷。
《教父》的配樂幾乎完美地印證了壹個事實,優秀的電影音樂離開電影銀幕後,會散發出更持久的魅力。很多年後,可能很多人根本沒看過這部電影,但壹定聽過尼諾·羅塔寫的曲子。
兩年後,洛塔用同樣的主題音樂為《教父》續集作曲,同時為電影創作了新的音樂片段,在劇中不時出現,預測悲劇的發生。這壹次,奧斯卡評審團再也無法忽視這部傑作,所以授予他金像獎也就順理成章了。那些年,教父在全球各大電影節上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姿態。
1990年,第三部電影誕生時,羅塔已經去世,參與前兩部電影配樂的卡邁·科波拉接手了羅塔的工作,但由於羅塔的旋律如此深入人心,卡邁·科波拉不得不繼續使用羅塔的舊作品。
其實《教父》只是羅塔晚年的代表作,遠沒有涵蓋這位意大利國寶級配樂大師的藝術生涯。
羅塔出身於音樂世家,母親是鋼琴家,祖父是19世紀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洛塔繼承了家族的音樂天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天賦。11歲時創作了清唱劇《施洗約翰的童年》,於1923年首演。這部作品得到了偉大的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贊賞,他也成為了羅塔早期音樂生涯的贊助人。
即使與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著名音樂人相比,羅塔的學術背景也毫不遜色。他曾就讀於意大利著名的音樂學校——羅馬聖切切利亞音樂學院,該學院培養了意大利電影音樂的兩位旗幟人物——羅塔和莫裏岡。
此外,他還就讀於著名的米蘭音樂學院和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指揮家弗雷茲·萊納、作曲家羅薩裏奧·卡裏羅和阿爾弗雷多·卡塞拉都是羅塔的導師。
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期間,羅塔還結識了另壹位既是老師又是朋友的作曲家:艾倫·科普蘭。正是科普蘭激發了羅伯塔在電影音樂領域的興趣和創造力。同時,他也給了羅伯塔壹些善意的建議,比如做電影音樂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和投機取巧的心態。在壹些作曲家看來,從事電影音樂工作似乎不需要像寫交響樂那樣細致投入。
盡管受到科普蘭的啟發,羅塔在年輕時就對電影音樂產生了興趣,但他在20世紀30年代只為壹部電影創作過配樂——意大利導演拉法洛·馬塔拉佐的《特雷諾·波普拉雷》。但影片遭遇滑鐵盧,對壹心撲在電影配樂上的羅塔打擊很大。
後來,羅塔不得不暫時離開電影界。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決定成為壹名“嚴肅”的作曲家,於是他專註於室內樂,並在巴黎音樂學院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好萊塢的當代作曲家們集體迎來了創作的巔峰,羅塔決定再次投身電影音樂。他加入了鮮為人知的Lux電影公司,並成為該公司的重要作曲家。
在這壹時期,羅塔仍然只能服務於壹些粗制濫造的電影,但他開始嘗試運用主導動機和交響音樂風格,將美妙的旋律融入到人物和劇情中。其實Rota並沒有被這些劣質電影打擾,而是在過去的十年裏磨練了自己日益成熟的音樂功底。
從65438年到0952年,羅塔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費裏尼,他的事業從此改變。
今年,他為費裏尼的《白酋長》配樂,開始了他們長期的合作。
不久之後,法國“新浪潮”運動席卷歐洲,與之相鄰的意大利電影藝術開始迅速發展,費德裏科·費裏尼成為代表人物。他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爾夫斯基壹起被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神聖三位壹體”,代表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費裏尼壹生拍攝了24部電影,其中19部電影全部由羅塔作曲。費裏尼和羅塔,就像特呂弗和德勒魯壹樣,是戰後歐洲電影界的最佳組合。
La Strada,La Dolce Vita,八個半(8?)、《阿瑪柯德》、《費裏尼的卡薩諾瓦》、《費裏尼的羅馬》、《小醜們》、《卡比利亞之夜》,這些電影代表了費裏尼藝術生涯的精髓。
在這些作品中,羅塔以管弦樂為基礎,廣泛運用意大利傳統曲調,偶爾融入爵士、電子、流行等風格元素,用音樂勾勒出壹幅包羅萬象的亞平寧畫卷。
《五彩繽紛的在路上》中優雅的古典樂章,《卡薩諾瓦》中晶瑩剔透的電子音效,《羅馬式的繪畫》和《甜蜜的生活》中略帶神秘的爵士曲調,《阿瑪柯德》中閃亮的進行曲、悠揚的華爾茲和民謠曲調,《小醜》中歡快的小軍鼓和銅管音樂...在這些音樂作品中,人們
由於費裏尼電影獨特的碎片化風格,羅塔的音樂成為串聯劇情和畫面的關鍵因素,為這些奇幻的影像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為了配合費裏尼的藝術精神,羅塔從不為某壹個情節創作純粹的伴奏,他的音樂只表現壹種特定的情感或壹個戲劇性的瞬間。
費裏尼充滿個人風格的電影藝術非常依賴羅塔的音樂,他非常欣賞羅塔的才華,這也讓羅塔在創作過程中有了充分的自由。通常情況下,費裏尼會簡單地提出壹個想法或建議,然後羅塔會自然地創作壹些音樂來反映和表達費裏尼的意圖。
在他們28年的合作過程中,他們形成了壹種默契,正如費裏尼曾經回憶的那樣:
然而,盡管費裏尼的作品欣賞價值很高,羅塔最著名的兩部作品卻與費裏尼毫無關系。除了《教父》,另壹部是佛朗哥·澤菲雷裏在1968拍攝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歷史上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同名電影有四個版本,澤費裏的電影被公認為最經典的版本。
澤菲雷利是壹位擅長導演歌劇的電影導演。在拍攝這部改編自壹部偉大悲劇作品的電影時,Zeffirelli和Roberta * * *確定了歌劇音樂的創作方法。Zeffirelli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感受到英國戲劇的偉大篇章與意大利歌劇的美妙旋律碰撞出的獨特美感。
羅塔為影片創作的主題音樂是電影音樂史上最流行的旋律,澤費雷裏用壹種非常巧妙的方式運用了這種音樂:影片中間,壹位民謠“吟遊詩人”站在舞場中央,深情地唱起了這首歌。情況就像在蒂凡尼的早餐,奧黛麗·赫本坐在窗前唱《月亮河》。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兩首歌,都是通過片中人物的口來傳唱的。
隨著劇情的發展,原本出現在畫面中的主題旋律開始變成畫面外的背景音樂,然後在兩種形式之間來回切換,使這種旋律與主角的內心活動和劇情發展息息相關。
《教父》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經典段落早已傳遍世界,並被後人不斷改編和演繹,出現在各種唱片中。然而,許多費裏尼時代的音樂作品只有粗略的錄音版本。
意大利人從來不缺旋律天賦,尼諾·羅塔無疑是影視音樂界最頂尖的旋律大師。所以,想找到快速愛上電影音樂的方法,聽尼諾羅塔可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