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經典的科幻動漫改編的《攻殼機動隊》真人版上映了,這對原著的動漫迷們來說簡直是又愛又恨,愛其能在中國的大銀幕上看到這部情懷電影,恨其改動了原著,傷了原著迷的心。我則感謝又有壹部探索人工智能的科幻佳作出現,繼續在打開大家腦洞的“心際旅行”中帶來更多豐富的靈感。
電影中,在虛擬的未來世界裏,以光、電子和生化技術為基礎的電腦、AI和網絡主導著每個人的生活。移動通訊向人體靠攏,從可移動通訊終端(平板、手機等)開始,經由可穿戴通訊終端的階段,逐漸發展到了可移植通訊終端的階段。技術的發展使得通訊終端直接植入人體成為可能,人類的軀體和思想從此可以直接與標準的計算機和網絡互動。這些可移植的終端逐漸的替代了過時的可移動/可穿戴技術,最終的發展形態就是Cyberbrain(電子腦)的原型。
另壹方面,通過機械部件來代替身體器官的義體技術“Cyborg Technology”飛速發展,甚至“所有器官都是人造的”這種極端的情況也可以輕松做到。改造壹部分身體結構的人有之,只保留大腦而全身機械化的人有之,幾乎所有人類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很多人的身體都有著與網絡連接的端口(在脖子後面),對他們來說,身體只是壹個電腦終端而已,是壹個容納人類靈魂的容器。人類和機器融為壹體,人和機器的界限也變得模糊。由於AI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和機器似乎只能通過有沒有“靈魂(ghost)”來區分。 極端來說,壹個全人造的義體,用程序控制就是機器AI,輸入靈魂就變成了人,或者說是生化人。
Cyberbrain(電子腦)的流行,在將人腦與外部網絡連接的同時,也使得人們開始處在腦部入侵的危險之下。最嚴重的腦部入侵犯罪就是“幽靈黑客(Ghost Hack)”,在被入侵的情況下整個人的人格,包括過去的回憶和個人的身體判斷都將完全受到黑客的支配。
在電影裏反復出現的壹個主題就是:如果壹個人腦中的記憶可以被修改,甚至被刪除,那麽我們用來定義我們為“人”的東西又是什麽?這就觸及了整個問題的核心:如果身體器官可以隨時被替換,改造為“義體”,而思想行為在整個信息網中受不同的程序驅動和管控,那麽“靈魂(ghost)”究竟是什麽?
在此,我想將《攻殼機動隊》和去年HBO推出的以人工智能為題材的科幻神作《西部世界》相對照起來比較。
如果《攻殼機動隊》是壹個有自主意識的人類開始察覺到自己腦中的夢境、幻想,記憶,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可以隨時被修改,控制,而開始反思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何;那麽《西部世界》就是壹個由程序控制的機器人產生了自主意識,探尋自己的壹切思想,情感,行為受控制背後的那個“主導者”到底是什麽?
這是壹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也是禪宗裏不停地參的那個話頭:“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