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妳覺得看《親愛的》怎麽樣?

妳覺得看《親愛的》怎麽樣?

親愛的,我們回家吧。

《親愛的》第壹部預告大概讓很多觀眾落淚,但看完電影後會發現,這不僅僅是壹部苦澀的淚片。有些悲傷不壹定會讓人流淚,但那種沈重會直戳靈魂;有些希望也許不會讓人發笑,但總會有壹縷陽光不經意間落在他們的眉宇間。《親愛的》就是這樣壹部電影。正如黃波所說,“這部電影有壹只手伸到妳的胸膛深處,觸動妳的心。”

《親愛的》當然不是壹個普通的故事,但是大家可以通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形象,看到他們內心的焦慮和對家庭的冷漠,而失去的深度和悲傷,其實是每個人都可以從生活中感受和理解的。然而,這不僅不是壹個普通的故事,它不是簡單的關於孩子的丟失和尋找,而是反映了社會中人們心中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茫,我們失落,我們的“家”在哪裏?

電影中,田文君說:“我為什麽要認命?”正是這種力量,讓他拼命尋找,永不放棄。只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幾乎失去壹切的時候,期待找到壹點尊嚴。找到彭彭的那天晚上,他在警察局的樓梯間哭了。這是他三年來第壹次哭。就像憋了壹口長氣,終於爆發了。他的臉抽搐著,聲音嘶啞。他壹句話都沒吐出來,但我們能充分感受到他這幾年過得有多累。黃波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沈默中,它給了我們心靈沈重的壹擊。雖然我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痛苦,但我們似乎可以突然明白,他拼命尋找的不止是彭彭。只有把彭彭帶回來,他的家才會在那裏,他才能“回家”。

盧小娟失去的不僅僅是彭彭。為了往上爬,她和和田文君離婚,組成中產家庭。但失去彭彭後,她終於發現,身份和金錢無法對抗這樣的痛苦。她壹直想擺脫低人壹等的地位,卻發現失去了自己。其實這和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很像,只不過我們活的太匆忙,以至於不能停下來看看自己,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彭彭,她又變得像田文君;尋找彭彭實際上是壹個自我重建的過程,回到她開始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的疼痛,外界幫不了什麽。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能對抗甚至超越這種痛苦。盡管電影中沒有最終的結局,但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盧小娟已經“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會有很多人提起他。在電影裏,他其實是壹個不“回家”的角色。他失去了太多,以為幫助大家就能得到救贖,但最後發現自己太累了,找不到了,最後背叛了所有人。在電影中,他似乎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發現金錢無法抹去他不堪回首的過去,也不值壹張死亡證明。

大衛的角色其實是壹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消磨人的原始精神,把人同化為“社會人”。為了生存,必須這樣做。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回家的路。唯壹遺憾的是,《中國合夥人》裏汪洋的影子在《大衛》的很多鏡頭裏都能看到。

李紅琴,我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到了合適的、最好的角色。這個角色的命運,早已註定了趙薇在這部劇中大放異彩。她失去了壹切,丈夫去世,養子被接回家,女兒被帶走,家完全散了。如果她女兒拿不回來,說真的,她活著還有什麽意義?在某種程度上,這與田文君相似,但她在社會認同上站在了田文君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連法律似乎也掐斷了她的最後壹根稻草。生活對她如此殘酷,我們在道義上應該痛恨這樣的“人販子的老婆”,但最後還是忍不住為之惋惜。她能回家嗎?她有家可回嗎?影片結尾,還剩下很多。當長鏡頭晃動的時候,我們隱約看到黑暗的盡頭還有壹點光亮。那是希望嗎?如此脆弱無助,再加上語言和造型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弱,但是她的表演太厲害了!

《親愛的》是部好電影,但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急於意識到我們失去了什麽。大多數人不會有電影中那些角色的經歷,但光影的魅力卻能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裏感受另壹種生活,進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對細節挖掘的有多深,而在於它在多大程度上落在我們的腦海裏。在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中,不會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也不會給我們壹個明確的答案。他是旁觀者,把所有的問題攤開,讓我們找到回家的路。

離家有千萬種方式,回家只有壹種方式。我希望我們都在唯壹的路上。

2.

善良與善良的悲劇

也許我最擔心的時刻是他們抱著孩子在田野裏狂奔,而孩子卻在拼命掙紮,呼喚著另壹個媽媽。

那壹刻,我覺得立場變了,他們成了人販子。

我有點討厭峽谷裏的那個女人。我甚至對孩子有些抱怨,孩子曾經是精神支柱,現在卻是壹觸即碎的石頭。妳怎麽能忘記呢?

太年輕,環境變化,是的,原因太多。但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殘忍了。

孩子是無辜的,也是受害者。但有時候妳會發現,因為年輕不懂事,所以做事更有決心。大人猶豫不決,猶豫不決。孩子心裏只認自己的道理,知道了就不明白,感動了就不理會。真的是壹個很殘酷的角色。

他問她,妳覺得那時候孩子要多久才會給媽媽打電話?

她對他說,別逼孩子,萬壹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人販子”的身份。

無奈,心碎,強顏歡笑,假裝明天會更好,仿佛明天就是“明天”。

但我們還是要說,他們是幸運的。但是微笑真的比沈浸在悲傷中更幸福嗎?我不這麽認為。

我最感動的壹個瞬間,是他出門回去抱孩子的時候突然楞住了。

沒有什麽聳人聽聞的,那麽真實,甚至有點搞笑,但這些細節卻引人入勝。

那壹天,他終於握住了她的手。她快要哭出來了,但她忍住了。那壹刻,喜悅和悲傷變成了勇氣。沒有什麽比孩子更能改變壹個女人了。

我最心碎的時刻是壹個農村婦女問“妳以為我知道還是不知道?”

我他媽只知道,編劇,妳太壞了,真的太壞了。

要知道,妳的壹句話瞬間就把價值觀顛覆了,這麽簡單粗暴。

我怎麽突然站在孩子家長的立場懷疑自己了?也許就是那句話。

做壞事是無心的,還是好意的,很難用法律或道德來判斷。

而當壹個人的愛和另壹個人的愛——兩種“善”發生沖突時,事情就會越來越不明朗。沒有贏家,贏家也是輸家。

每個人都有受傷的時候,也會有無辜的受害者,比如那個被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

農村婦女想把女孩帶走,是因為她想念女兒,也就是她的女兒,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她不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了。

孩子的生母為了留住男孩的心,想收養壹個女孩。

福利院不讓婦女帶走女孩是因為世人的眼光——媒體怎麽看,老百姓怎麽看,上級怎麽看?只是不要問當事人怎麽想。仔細想想,其實這幾個問題後面其實都省略了壹個字——“我”。

善良公正的人不自私。

為什麽我們的“善良”最後變成了悲劇?

因為我們的很多“善良”,說到底都是為了自己。

為什麽壹定要善良?壹切因為無奈而無法控制的事情。

我們都是浮萍,不比劇中的人高貴或低人壹等。

所以電影中真正打動我,讓我落淚的,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不是他們想要卻得不到的悲劇,而是善良與善良的悲劇。它沒有答案,但絕不便宜。

網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