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金庸逝世,壹代大俠落幕

金庸逝世,壹代大俠落幕

第2155期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3033字 |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金庸。

壹個承載了無數少年夢想的名字。“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縱筆壹生,留下的十四部經典武俠小說不僅念起來如詩如畫,他更是為80後、90後帶來了無限的記憶與夢想。然而,2018年10月30日,據報道,金庸逝世,享年94歲。

在此,文化產業評論僅以此文,悼念壹代大師的離去,懷念壹個時代的落幕。

武俠:最具中國特色的流行文化

在中國,甚至是華人圈層中,如果說最具影響力和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武俠文化當仁不讓。

中華的武俠精神可能需要追溯到老莊之道和墨翟之說。 道家中的遊世思想與墨子所提倡的“兼愛”思想可以說是武俠精神的萌發,而《史記》當中的《遊俠列傳》則首次以文學藝術形象展現了“俠”的魅力:“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在清代後期,《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俠義公案小說開始出現流行,給近代的《明清八義》《三俠劍》《雍正劍俠圖》奠定了基礎,而這些武俠小說,都統稱為舊派武俠小說。

新派武俠小說在五十年代中期的香港誕生,以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為開山之作,隨後金庸、古龍兩位大家登臺,開啟了壹個動人的武俠時代。1955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繼梁羽生之後,在《新晚報》發表武俠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

縱觀梁、金、古三大武俠大家之作,可以發覺,梁先生文字風格較文雅,文學底蘊濃厚;古龍先生著墨放蕩不羈,飄逸瀟灑;而金庸老先生,則是公認的武俠文化集大成者。

金庸的武俠作品有三大魅力:其壹,儒釋道的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其二,跳脫題材,消解暴力;其三,剖析人性。

我們上面提到武俠精神的起源更多的來自於墨家和道家,自由、不羈、普愛天下人是俠的最初原意,這倒更像古龍先生的武俠;而金庸先生的武俠卻似乎沈重了很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先生作品早期對俠義精神的解釋,以《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形象為典型。這種“天下為公”的思想其實更接近於儒家的“仁愛”,強烈的入世精神和道德責任感的藝術形象屢屢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出現。中後期,尤其是以《天龍八部》為代表,金庸先生的作品則把儒釋道融合在壹起,蕭峰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雖匈奴之血,然頗具儒家之風;段譽瀟灑不羈,天真浪漫,雖飽學天龍寺教誨,卻有壹股子道家的風範;虛竹老實勤懇,慈悲為懷,雖成逍遙派掌門,但骨子裏依然是壹個忠誠的小和尚。而到了金庸先生的後期,明顯我們可以看到他嘗試擺脫“俠的重擔”,讓武俠精神中的“遊”的精神回歸。《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便是壹例,最終《鹿鼎記》的韋小寶可以說徹底完成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精神解構和重新闡釋,就此金庸封筆。

而武俠文化最大的話柄就是暴力。俠,放蕩不羈、快意人生,但解決手段卻是武鬥、暴力,這種題材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落入血腥殘忍、渲染仇恨的桎梏。而金庸的小說,則用道德和文字美學消弭了題材中的暴力因素。 在他的作品裏,我們看到的總歸是真善美的勝利,雖然曲折(或者不完滿),但醜惡最終終將終結。 在金庸的筆下,武功招式五花八門,加上老先生流暢的筆法,武鬥不再是醜惡的暴力,反而像舞蹈般悅目。

1981年鄧小平接見金庸

不過有兩個例外,《笑傲江湖》和《天龍八部》,前者我們下文再談,後者則是典型的“不完美的喜劇結局”,惡人最終都得到了終結,天下重歸太平,但是代價是所有人都所求不得(甚至在新版修訂中,段譽最終連王語嫣都沒有得到。)

而這種春秋筆法,則是金庸先生對人性、對人生的體味體悟、辛酸咀嚼之後的結果。 像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談到“然而,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後期的作品,以《笑傲江湖》為典型,小說明面依舊寫的是武俠,但背後深藏著對政治與權力的思考若然紙上——君子劍嶽不群的墮落、東方不敗的變態、左冷禪的陰險、任我行奪得大權的野心,甚至是林平之這些角色,與主角令狐沖的對比,我們看到了壹個個被名譽、仇恨、利益和權力異化的人。與之前作品的對比,《笑傲江湖》武林中的勾心鬥角達到了壹個巔峰。

正是金庸文學中這三大魅力,造就了集大成於壹身的武俠文化,壹個被承認為經典的武俠文化,壹個流傳近70年仍魅力不減的武俠文化。

壹個屬於全體華人的***同文化基因。

金庸IP與文化模因

文化模因(memo)是指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散播開來的思想或主意,並壹代壹代地相傳下來。是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這個概念壹定程度上解釋了民族文化、文化圈層、文化壁壘、文化傳承等命題。模因的概念用另壹個方式解答了文化傳承:文化就像基因壹樣,壹代壹代的烙印、壹代壹代的傳播,變成壹個人、壹群人***同的特征。這有些像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我們上壹部分用了很長的篇幅講武俠文化和武俠精神的傳承變革, 就是想說,武俠文化很大意義上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壹代將要流傳下去的模因,壹種文化記憶,壹種文化精神。

而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要緬懷紀念金庸先生的原因所在,是他發揚、宏大了這個叫做“俠”的文化模因。

在近日發布的《2017—2018年度IP評價報告》中,智庫從電影、連續劇、網絡 遊戲 、網絡文學、動畫、漫畫六個領域、300個文化產品、274個IP中評選的最有價值的中國IP, 金庸的《天龍八部》獨占鰲頭。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金庸的小說滋潤了壹代香港民眾;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陸開始悄然流傳金庸的作品;1979年,研究金庸作品的首倡由廈門大學發起;同年,臺灣遠景出版社正式授權出版《金庸作品集》;1980年,大陸發行金庸小說(三聯版)1985年,大陸第壹篇金庸研究論文出現;1988年以後,“金學”蔚然成風;1994年,北京三聯書店推出《金庸作品集》大陸簡體字版;2002年,廣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新修訂版金庸全集。

而金庸小說為中國文化產業可以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據統計,以金庸小說為改編的影視作品近百部,例如最早在1964年上映的,由峨嵋電影公司制作、李化為導演、江漢,歐嘉慧,上官玉等人主演的《雪山飛狐》,劉鎮偉在1993年執導的《東成西就》;香港無線制作的82版《天龍八部》;乃至去年蔣家駿執導,楊旭文、李壹桐主演的《射雕英雄傳》。

在 遊戲 產業中,由搜狐暢遊研發運營的《天龍八部online》網絡客戶端 遊戲 和移動 遊戲 已經成為網遊金庸IP改編最為成功的典型;而在1996年由臺灣河洛工作室研發的武俠RPG 遊戲 《金庸群俠傳》更是壹代玩家的記憶;以及1997年智冠 科技 發行的《神雕俠侶》《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2011年搜狐暢遊發行的《鹿鼎記online》、麒麟 遊戲 發行的《書劍恩仇錄ol》、2012年完美世界發行的《神雕俠侶ol》等等。

這些文化產品,不僅僅代表著金庸武俠文化的魅力和衍生,也將成為金庸武俠文化的註腳,讓俠義文化、武俠文化成為烙印在華人文化中的模因,世代傳承。

結語

繼梁羽生、古龍之後,金庸也走了,他帶走的是壹個時代的記憶,壹個充滿了俠義、自由、擔當、浪漫的記憶。金庸雖然走了,但是這個無限遐想和無限給養的武俠世界,將永遠流傳下去。

// 主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