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期間,我認識了畫家範增成,兩人成了摯友。文革結束後,經範曾推薦,世界之書聘請阿城為編輯,於1979回京。之後幫父親鐘殿英寫電影美學。
我和父親討論了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的美學,易經,儒道禪。為他後來創作風格的形成奠定了進壹步的基礎。回到城市後,我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東方造型藝術中心和中國國際技術開發公司工作。現居國外。
在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中國作家鐘阿城(筆名阿城)首次以評委身份亮相威尼斯。他和來自意大利、法國和美國的著名電影人擔任競賽單元的評委,決定哪部電影獲得威尼斯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的策劃人馬可·穆勒宣布了這壹消息。作為壹個非常熟悉中國文化的意大利藝術家,穆勒和阿城是多年交往的老朋友。後者的很多作品也被改編成電影,包括《棋王》《孩子王》。尤其是後者,曾經被陳凱歌拍成電影,去戛納電影節參加競賽單元角逐金棕櫚獎。
阿城本人雖在國外生活多年,但作品影響廣泛。他的《棋王》獲得了“20世紀中國最好的100本小說”等壹系列榮譽。
阿城(男)(1949-)原名鐘阿城。祖籍重慶江津,出生於北京。文革期間,高壹中斷。1968年被發配到山西內蒙插隊,之後去了雲南農場。1979回京,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擔任《世界圖書》主編。他的第壹部小說《棋王》(上海文學,第7期,1984)引起了廣泛關註,獲得了1983-1984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壹系列帶有散文傾向的短篇小說,浪漫無處不在,也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註。在他的作品中,民俗文化的氛圍被簡單地渲染,透露出壹種深刻而有意義的生活情趣,體現了對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思考,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當下積澱。這些作品和他在1985發表的理論文章《文化克制人類》使他成為揭示當時民族文化心理的尋根文學代表人物,在海外也有壹定影響。90年代在美國生活後,發表了許多雜文,其中仍沿襲了他直白沖淡的語言風格。
阿城在1984開始創作。阿城在自己的處女作《棋王》中表明了自己的哲學:“壹般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平低下的窮人階層看來,可能是壹種物質上的升級!此外,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往往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被迫的情況下會煥發出某種光彩。之後,普通人回歸普通人,往往會被自己的行為嚇到。所以個人認為,他們往往是從零開始,歸零,歷史走得更遠。”小說壹出版就震驚了文壇,並以1984獲得福建中篇小說選登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此後陸續有作品問世,有《文化制約人類》壹文。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為文學新星第壹輯。* *包括三部中篇小說《棋王》《樹王》《童王》和六部短篇小說《晚餐》《樹樁》《周轉》《臥鋪》《傻子》《迷路》。
1985後發表理論文章《文化克制人性》,1990後移居美國,作品繼續出版。阿城的小說越來越少,卻壹直是國內外漢學家關註的焦點。隨筆時有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