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電影特效的發展歷史

電影特效的發展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的發展歷程,幾乎等於世界電影特效的發展史。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壹部使用動作控制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裏,盧卡斯還創造了多項意義深遠的發明:他發明的壹個機械裝置,可以把石牌畫面和後期合成畫面輕松地協調成同步,這把多少年來只能靠手工硬塗膠片技術的效率壹下提高了幾十倍。絕對是電影工業發展的裏程碑。

1982年工業光魔發明了壹項名為“源序列“的電腦處理方法,並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之旅之復仇女神》上,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壹個完全由電腦產生的場景。

1985年,工業光魔在電影《年輕的福爾莫斯》中,制作了電影史上第壹個電腦產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這也為星戰前傳裏眾多虛擬角色的制作打下基礎。

1989年,工業光魔為科幻電影《深淵》制作了影史上第壹個電腦三維角色,這為《星戰前傳》裏制作尤達大師打下進壹步的基礎。

工業光魔在1991年為《終結者2》創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壹個電腦產生的主角。

諷刺喜劇《飛越長生》為光魔帶來了第五尊奧斯卡獎,因為光魔第壹次用電腦模擬成功了人類的皮膚。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了,影史上第壹次出現了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隨後,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象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壹,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傑》、能說話的《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在真人電影裏。《加勒比海盜》、《綠巨人》、《龍卷風》、《拯救大兵瑞恩》等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星球大戰》視覺特效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制作上,其觀念上的突破對電影工業的推動作用也非常巨大。在《星球大戰》裏,盧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來”(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電影裏涉及到的未來世界,都非常幹凈整潔,壹切都像是剛從工廠裏生產出來的。

《星球大戰》裏第壹次將高科技表現得有真實感,累年的建築外表早已經破敗不堪,用過的飛船表面坑坑窪窪,酒吧裏聚集了佩戴著各式各樣舊武器的各類生物……觀眾們壹下子覺得很有親近感和現場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認,《星球大戰》“讓我們終於明白如何讓未來產生質感”。他後來以此思路拍攝了《異型》和《銀翼殺手》裏那座破敗的未來城市,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設計的經典。

值得壹提的是,盧卡斯曾經在光魔內部成立了壹個電腦部門,專門研究電腦技術對特效的幫助。1986年他賣掉了這個電腦部門,該部門後來發展成了如今動畫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則從另外壹個角度改變了動畫電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