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早期的農民畫是1958年大躍進的產物。當時政府鼓勵村民邊勞動邊創作,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文化運動。當時在戶縣,農民的創作熱情非常高。可以說城鄉家家戶戶五彩繽紛,壁畫遍布全村,壹街兩排成了天然畫廊。場面極其壯觀。50-70年代早期的農民畫,主要反映的是鄉村景觀和農民生活,如著名的《公社魚塘》、《大隊雞場》、《快樂鐮刀》等,都受到當地民間藝術的影響。戶縣農民畫基本采用寫實技法,畫風樸實生動。畫面中的人物、動物、植物構圖簡潔飽滿,大膽而富有想象力,紅綠色彩誇張,視覺效果強烈。在壹幅名為《高原打井》的畫中,畫面中隱約露出壹小塊藍天。新冒出來的水被渲染成綠色,厚厚的沙子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用水的困難。《春鋤》表現了男女社員在綠野中除草的場景,充滿了濃郁清新的生活氣息。這些來自普通農民,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充滿質樸之美的畫作,壹推出就引起了藝術界的關註。Xi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理論家程錚曾這樣評價戶縣早期的農民畫:它具有原始藝術的粗獷浪漫,民間藝術的質樸自由,漫畫的幽默誇張,充分體現了當時農民的淳樸感情和願望,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經過早期的藝術實踐,戶縣農民畫的藝術特色已經初步形成,為農民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民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單線平繪為主,構圖飽滿,色彩鮮艷,人物樸實幼稚,表現手法浪漫誇張,題材樸實真摯,其傳統民間藝術特征十分明顯。
從1970到1980,在專業藝術家的指導和指引下,戶縣農民畫的藝術風格基本被界定在國畫和年畫的範圍內。在政治環境的影響下,主題性和思想服務性較強,作文追求“高、大、全”,人物造型準確、簡練。這位農民畫家在“畫記憶、畫現實、畫理想”的樸素創作理念指導下,用情節和場景描繪了壹幅中國農村的歷史畫卷,反映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她展示和再現了壹個時代農村和農民的歷史進程,其歷史、文化和社會學意義不言而喻。
1973 10“戶縣農民畫展”和“全國連環畫暨中國畫展”同時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受到各方好評。隨後,國務院文化小組決定在中國八個主要城市巡回演出。1974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斥巨資再次拍攝專題片《戶縣農民畫新天》。1974至1977,國務院文化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組織戶縣農民畫赴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英國、瑞典、法國、挪威、丹麥等國進行專題展覽,農民畫家馮蘭利等6人代表國家訪問戶縣。1976年,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建設了全國第壹個縣級農民畫展覽館(面積7388平方米)。更是錦上添花。1973 65438+2月—1974 7月140戶縣農民畫先後在哈爾濱、合肥、上海、南寧、昆明、烏魯木齊、太原、Xi安等地展出,歷時八個月,吸引觀眾200多萬人次。展覽非常成功。
同期,戶縣農民畫作為郵票和年畫在全國發行。在戶縣農民計劃的影響和推動下,全國數千個地縣開展了農民計劃活動。也可以說,沒有這壹時期戶縣農民畫的輝煌,就沒有後來方興未艾的中國農民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