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聲音可以分為三類:人聲、音樂、音響;那麽,不同的聲音分類有著不同的表意功能。
壹、人聲
人聲又分為三類:
①對白
電影對白就是電影中演員說的話。作用就是讓觀眾更加清楚的知識演員在幹什麽,說什麽,電影中的經典臺詞對白,不但可以刻畫人物性格交代人物關系,還可以幫助表達電影主題,比如《我不是藥神》中的那句經典臺詞,就很好地把人的困境表現出來。
②獨白
獨白是人物通過畫外敘述的方式來揭示內心世界,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中的大量獨白能夠豐富觀眾對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使得場面更加有趣,同時也提供了講故事的方便。電影中換壹個敘述人物的內心獨白常常可以讓故事有不同的角度講述。
③旁白
旁白是人物跳出敘事情境對故事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更加客觀,主要是為了敘述情節、交代故事信息。
旁白分為兩種:角色和非角色。
角色的旁白就是敘述的人在故事中,但是能超越敘事情境的壹種回憶。比如《城南舊事》和《陽光燦爛的日子》。
非角色旁白就是敘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出現,只是在向觀眾講述自己知道的壹段故事。《海上鋼琴師》通過小號手的視角來講述1900的故事。
人聲的主要作用:推動劇情,刻畫人物,評論或者抒情。
二、音樂
電影中的音樂包括主題曲、插曲、背景音樂等等,壹般能夠起到渲染氣氛,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的作用。通過音樂來表達對人物和事件的態度,比如歌頌、贊美、同情、控訴、哀悼等等從而來增加電影的感染力,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
比如《紅高粱》中的插曲《妹妹妳大膽的往前走》和《祭酒神》,整體音樂粗獷、強悍、奔放、體現出生命的激情和人性的自由,這種更符合電影生命力的主題。
三、音響
音響是除人聲和音樂之外的所有聲音,根據聲音的來源不同,音響又可以進壹步劃分為自然音響、動作音響、交通音響、特殊音響。
四、無聲
無聲,也叫做靜場,相當於讓聲音定格,強調著某壹時刻的心理沖擊,在表現能力上有時候會比有聲更有效。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開頭諾曼底登陸的壹場戲中出現了無聲和接近無聲的場面,用來反襯戰爭的慘烈。
無聲所營造的瞬間死寂的氣氛可以表達出情緒的驟然變化,人物在突然面對異常激烈的沖突和巨大的災難時的內心震撼和不知所措。
聲音往往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聲音和畫面的關系也是視聽語言的壹部分,下面再來說說聲音和畫面的三種對應關系。
1、聲畫同步
指的是聲音和畫面必須同步結合,比如對話場面,畫面中講話的人和狀態和聽到的聲音是同步的,再比如火車由遠及近地開過,聲音也要符合畫面呈現的火車運動的狀態。聲音和畫面同步關系,兩者緊密配合可以讓電影本身更具有真實感和現場性。
比如在《血戰鋼鋸嶺》中,利用戰士的嘶吼、炮彈爆炸的音響、悲愴的音樂,來描繪戰爭的殘酷慘烈的場面,通過聲畫同步讓觀眾有更直觀的體驗。
2、聲畫分離
指的是在畫面中,聲音作為鋪墊,和畫面的人或物產生某種聯系。《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錘腳”作為點燈籠的聽覺上的補充給敘事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如壹場戲中頌蓮被梅珊叫去打麻將,陳老爺回來後不見頌蓮就去了二太太卓雲那裏,畫面是頌蓮與梅珊打麻將,聲音則是緊密細碎的錘腳聲,畫外聲音的節奏和畫面人物內心的煩躁產生了微妙的因果聯系。
還有《童年往事》中,阿孝考上了省立鳳中,全家人都為他高興,姐姐不免想起了自己曾經考上了壹女中卻因為家境原因不能去讀書的往事。畫面是全家在擦地板的全景,聲音是姐姐在敘述那年趕考的經歷。
聲音的距離感和畫面景別不完全同步,父親母親在畫面中,卻壹言不發,姐姐內心的隱痛以聲音放大到前景,而以全家的沈默作為背景,也讓這場戲顯得含蓄而憂傷。
3、聲畫對位
音樂和畫面表現不同的內容,造成人物情緒、氣氛、節奏、內容等方面的反差,從而有壹種原本各自不具備的新寓意。比如表現戰爭場面用舒緩的鋼琴曲,表現愛情場面用跳躍不穩定的節奏,都會產生壹種諷刺的意味。
《悲情城市》裏,在林文雄的出殯儀式上,樂手始終吹送著悲涼的音樂。而後林文清和寬美舉行婚禮的時候,背景音樂還是出殯時候的喪曲。這樣在聲畫對立下,就有壹種無言的苦澀,它也暗示了林文清的混來籠罩著死亡的陰影。
《黃土地》中,影片的兩次婚禮中,本來應該是為新婚增加喜慶氣氛的嗩吶聲卻顯得被悲傷哀婉。
《陽光燦爛的日子》,當馬小軍和其他孩子晚上騎車去打群架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國際歌》,這當中的某些情緒可能確實暗含他們的心境。
比如: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但是在文革時期,這群本該以上學為追求的孩子,現在卻以打群架作為偉業。
《現代啟示錄》中,空軍騎兵師支隊長把戰爭作為遊戲,隨意動用直升機把和平的村莊和學校變成壹片火海,這只為了去風大浪高的湄公河口沖浪。
在轟炸的時候,他覺得痛快淋漓,在直升機裏用最大的音量播放《尼伯龍根環》,那是壹部氣勢恢宏高亢激昂的格局,但是在下面房屋被毀,村民倉皇逃離的情急對比起來,又是顯得那麽殘忍和悲壯,這段音樂聲畫對立的方式是對人性殘忍的揭示,也是對戰爭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