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眾期待的2017年金棕櫚大獎得主《方形》(又譯《魔方》、《自由廣場》)幾天前,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行了全京唯壹壹場公映。在我們因2015、2016年的金棕櫚獎得主(《流浪的迪潘》、《我是布萊克》)粗糲的現實主義而驚訝的時候(畢竟金棕櫚壹向以藝術電影的桂冠而自傲),《方形》可謂是壹個不大不小的折返點。
Christian的是壹位離異的父親,他非常享受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在壹起的時光。他在壹家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策展人,工作很受人好評。不僅如此,他還是駕駛環保電動汽車,捍衛人道理念的活動者。他正在策劃壹場名為“The Square”的裝置展覽,旨在激發參觀者內心的利他主義,並喚醒他們對下壹代人的責任感。但Christian並無法真正接受自己推崇的理念:當他的手機被盜後,他的反應讓自己也感到汗顏……與此同時,博物館的傳媒代理行為The Square推出壹項令他出乎意料的宣傳活動:這令Christian措手不及,更在他的內心激起壹場存在主義危機…
然而,《方形》壹掃前兩年金棕櫚的粗糲氣質,又壹次召回了我們對那些現代主義藝術電影作者的回憶。我們從男主角克裏斯蒂安仰望“大猩猩”錄像的鏡頭裏,仿佛看到了伯格曼的《假面》;當克裏斯蒂安到那位記者情人的家中,看到黑猩猩作畫的時候,似乎有幾分布努埃爾的滑稽味道。
飽滿的畫框、精湛的運鏡、意味十足的調度,無不宣示著“形式”的折返,然而,這折返卻是以壹種自嘲的姿態呈現的。在這部作品的形式特征中,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從標題開始,到影片的每壹個角落,都隨處可見的square(方形)。這部層次豐富的作品,為我們展現了壹個變形、疊化、碰撞的方塊組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