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的大致敘述完畢,壹定會告訴妳這個鬼是怎麽出現的,怎麽化解的。這類電影很註重氣氛,主角必然會遇到很多奇怪的事情(主角怕不知道,但目的是讓觀眾害怕),然後會有專家發現,最終化解。故事宣揚傳統的善惡觀和因果報應觀,所以看完這類鬼片後,妳會不斷地審視自己,有沒有殺生,有沒有過度貪婪,有沒有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結果可想而知,越想越害怕);這類電影的另壹大看點是可以學到很多風水玄學,很有意思。
僵屍電影更註重娛樂性。平時主角就是個小醜,總是找麻煩,看著僵屍穿著清朝的衣服跳來跳去很搞笑(我沒驗證過為什麽僵屍總是清朝的,有朋友知道記得告訴我壹聲)。
香港(臺灣省)鬼片最近變化很大。無論是創意還是技術都更加國際化。故事不再像以前那樣完整,也不再強調因果報應,恐怖的概念也更新了。已經不是那個鬼或者幽靈了,人就是人,妳從壹開始就感覺到了。
《內心感官》最後提出了惡魔的恐怖概念和心理學概念。妳可以把這部電影當做傳統的鬼片,也可以當做心理片,我很欣賞。《地獄》也不錯,渲染氣氛很成功。《辦公室裏的鬼》只能算是壹個很大的成就,但並沒有太大的突破。不過男主角在片中對人和鬼的選擇,能引起我對與本片無關的東西的思考(比如對人生的思考),所以還是可以的。《雙眸》有兩大亮點。壹是梁家輝的演技;第二,對人腦能力的肯定。(我壹直贊同意識起決定性作用的說法。如果妳說壹個沒有癌癥的人得了癌癥,他很可能會被嚇死,他的死是壹個虛擬的癥狀;這是壹個虛擬的大腦,然後命令身體對這種疾病做出反應,如《黑客帝國》中所述)。
想不到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能在壹部恐怖片上打開壹片天空。另壹方面,再看大陸。哦,我的上帝,什麽是“激烈的夏普”?很尷尬。
香港第壹部鬼片是梁少坡(1909)導演的短片《阿瓦潘的復仇》,香港第壹部有真鬼的電影是楊工良(1938)導演的《午夜僵屍》,所以楊工良被戲稱為香港恐怖片鼻祖。
香港第壹部鬼片的巔峰是1939,當時出現了15部鬼片。那時候香港電影界有很多鬼。這種現象遭到了輿論的抨擊,壹些“進步”的電影人應該和拍鬼片的人劃清界限。以下鬼片明顯分。時尚片裏出現的鬼都不是真的鬼。擾人之後,他們總是通過裝鬼或者夢見柯南來否認鬼狐的存在。但是古裝片裏可以出現真正的鬼。比如余麗珍表演的《無頭東宮》,不用藏頭露尾,讓人感覺鬧鬼好幾天。
60年代的鬼片不夠好。嚴格來說,只有《倩女幽魂》(1960)才算是佳作。這部電影的成功有賴於導演李翰祥的文學修養,他使這部電影古雅而藝術,超越了普通鬼片的水準。這壹時期比較突出的時尚鬼片是《鬼夜》(1962)和《瘋女人》(1964)。前者把鬼的出現說成是殺妻的陰謀,後者則是用女鬼來批判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
整個70年代,鬼片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都是抄襲《驅魔人》的。其中陰陽師(1974)和狂劫師(1979)最為出色,狂劫師以假亂真,雖然沒有真鬼,但卻制造了壹種鬼魅般的恐怖感。
值得壹提的是,這壹時期的鬼片是《七個金身》,由邵氏和英國鹽馬公司合拍。它結合了英國僵屍的傳說和湘西趕屍。雖然不算優秀,但還是比較特別的。這個時代的觀眾比以前更加開明,對銀幕上的鬼抱著更加寬容的態度,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群起攻鬼”。
鬼片是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主流。概括地說,這些類型可以分為以下七類:
(壹)鬼魂復仇。這是最傳統的壹種鬼片。撞見右邊(1980)、壞榜(1981)、撞見邪惡先生(1988)、鬼舞(1989)都是關於惡魔的復仇,但也有壹些不同。
(2)鬼情。描寫鬼魂的鬼片可以分為愛情和友情兩類。描寫愛情的代表作品有林嶺東的《錯陰陽》(1983)和程小東的《倩女幽魂》(1987)。陰陽錯可以說是現代版的鬼故事,和原著壹樣美麗迷人。鬼故事可以說是動靜兼備,動中有活潑奔馳,靜中有溫柔美好。有歡樂鬼(1984)、僵屍家族(1986)、踢到寶(1992)這些描寫人鬼情誼的。其中《開心鬼》改編自壹部學生劇,五集由1991拍攝,制作路線主要針對年輕觀眾。《踢到寶》加入了美國故事片《孤家寡人》的情節,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3)開心鬼。20世紀80年代,喜劇在香港盛行,任何流派都加入了喜劇元素。鬼片怎麽能例外呢?除了開心鬼系列,小怕(1982)、老友鬼鬼(1985)、雙胖(1988)都是爆笑片,連金燕子(1988)都是。
(4)鬼。洪金寶以鬼片和驚嚇片開啟了功夫、奇幻、喜劇三位壹體,而袁和平的道術(1982)加入了茅山魔法,僵屍先生進壹步確立了林正英的捉鬼者形象。
(5)美艷的鬼,漂亮的鬼。這裏指的是那些漂亮的女鬼。《倩女幽魂》中的王灝兒和《鬼新娘》(1987)中的鐘楚紅,都是既神奇又迷人,可謂美艷鬼魅。《天佑百姓》中的葉童(1987)和《胭脂扣》中的梅艷芳(1988)都是好鬼,雖然他們沒有魔法。《撞右》(1980)中的Tina Lau和《壹座深藏不露魅力的老房子》(1988)中的利智,都是喜歡搗亂和捉弄人的大美人,可謂是調皮搗蛋的美鬼。
(6)好色之徒和蕩婦。鬼片不僅恐怖而且色情。比如《聊齋雁灘》及其兩部續集就是壹個例子。
(7)輪回。夢男(1986)和潘金蓮(1989)的前世都是關於輪回和復仇的。
八九十年代的鬼片思路越來越大膽創新。比如王鐘的《早晨的晚餐》(1987),用鬼故事來回顧有爭議的地方法規,用鬼魂來“諷刺”當下,批判現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港片鬼片中的女鬼大多明艷脫俗,而男鬼大多令人作嘔。不那麽猙獰的男鬼屈指可數,比如《嚇人的男人》裏的吳媽,《惡鬼》裏的石堅,《表哥的到來》裏的吳耀漢,《花月禮》裏的吳奇隆。
縱觀百年來香港鬼片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鬼片雖然不是港片的主流,但也有不少。然而仔細品味,這些鬼片中很少有能稱得上“精品”的。
很多人說香港最恐怖的鬼片是《邪惡名單》(1981),但壹直沒有像《驅魔人》這樣的精品鬼片,這是香港鬼片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