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吳宇森的電影《風語者》在中國非常受歡迎。上映的時候美國人是怎麽看的?

吳宇森的電影《風語者》在中國非常受歡迎。上映的時候美國人是怎麽看的?

全片劇情簡單冗長,基本沿襲戰爭片的模式,劇情在戰爭與戰爭間隙間迂回。目的是說明戰爭的殘酷。這種殘忍壹方面是通過戰爭的血腥場面表現出來的,另壹方面是在戰爭的間隙通過壹些對話或者預設的小細節表現出來的。期間會有壹些戰友之間的爭吵,還有壹些會心的玩笑,然後會有壹系列或大或小的戰鬥,那些平日裏很可愛的士兵會陸續犧牲。最後壹戰,最可愛的戰士犧牲自己拯救大局,全劇達到高潮。

為了包裝自己,影片在整體劇情上放了壹個“保護納瓦霍密碼師”的框架。但這個主要情節並不明顯。我們所能看到的仍然是同樣的戰鬥場面。吳宇森雖然盡力設置了壹些小細節,但並不高明,也不低俗。比如雷為了以防有事脫下戒指,亞希在殺人之間猶豫不決...當安德森看到房子被敵人抓住時,為了保存密碼,他扔出了手榴彈。這壹刻還是有點感動的,可惜表情簡單異常,還是吳宇森慣用的慢鏡,還有安德森特寫的痛苦表情。這壹幕也在最後發生在安德森和雅希身上,是觀眾早就預料到的。所以,當亞希要求安德森槍斃他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並沒有受到沖擊。其實我們不需要震驚,因為這壹刻吳宇森沒能進壹步挖掘,只讓安德森說了壹句“我們會沒事的”,然後劇情平淡無奇——男主角犧牲了。

影片的主題當然是戰爭的殘酷,這壹點在影片中也有所體現。這些表現當然是壹些臺詞和壹些小細節的鋪墊。“我們能做的就是回憶”和“我是個他媽的好士兵”...但是這些臺詞在演員嘴裏就不自然了。壹看就是導演教的,充滿了預謀。關於細節的庸俗化,我已經提到了壹部分,我還想指出的是,有些細節嚴重脫離了正常劇情的需要,簡直就是豎立起來的。比如女護士給安德森寫信的敘事線就沒有什麽實際意義,那些印第安儀式在影片中更顯得突兀。而壹些對影片情節和細節的重傷,這裏就不說了。也有很多評論,大家都看到了。

影片把戰爭推到前臺,而不是把它當作背景,這顯然是有風險的。雖然影片基本延續了好萊塢壹貫的“十分鐘壹個高潮,五分鐘壹個高潮”的手法,但影片的高潮總是過於集中在壹些類似的戰爭場面上。相比全金屬外套,風語者似乎壹點實力都沒有。同時影片節奏拖沓,尤其是片頭片尾,有明顯的硬加感。

從影片開頭,我們大致知道了故事的框架。英雄必有壹死,否則解釋戰爭殘酷性和宣揚白人文化的企圖就缺乏了。在這裏,美國的意識形態企圖依然在影片中悄然存在。只是這次沒有空軍壹號那麽巧妙,太直白,太露骨。安德森把壹個女護士給他的壹瓶藥給了壹個痛苦的日本女孩,另壹個士兵為了保護壹個日本小孩,肩膀受了重傷。註意,這些都是敵人的後代。美國軍人總是那麽豁達,那麽擁抱世界。這讓我想起了中國早期電影中的壹些高調形象,美國大片似乎也逃不出這個局限。同時,“保護納瓦霍密碼員”也有明顯的白人文化高於壹切的暗示。當然是用隱蔽的方式做的。

從故事的劇情設定和視聽手段來看,很明顯吳宇森已經徹底好萊塢化了。像呂克·貝松壹樣,這是壹件危險的事情。後者在進軍好萊塢的第壹部電影《進軍》中發揮了非凡的作用,《黑仔來昂》(我們總是喜歡用“進軍”這個詞!),而隨後的《第五元素》顯然是在向好萊塢看齊。雖然“墮落”,但反響還不錯。然而,到了聖女貞德,呂克·貝松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風格,失去了以前的力量。

也許《風語者》是壹部適合大眾的好電影。但是對於經常看電影的影迷來說,顯然是不夠的。這其實也是好萊塢娛樂圈和影評人對它不感興趣的原因。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些顯然太熟悉了。

毫無疑問,吳宇森是目前在好萊塢混得不錯的導演。這幾年來,他拍了幾部票房不錯,口碑也不錯的作品,讓中國電影人松了壹口氣。但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不到吳宇森暴力的審美符號(當然這並不足以衡量這部電影的成功),但我們真的感受不到吳宇森想在電影中表達什麽。壹切都太長,壹切都太直白,白得像白開水,沒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