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與進化:民間藝術的奇葩
環縣地處隴東(甘肅慶陽)黃土高原,自然條件艱苦,地廣人稀,偏遠落後。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孕育了壹朵瑰麗的民間藝術之花——“環縣道教愛情皮影戲”。
作為電影的鼻祖,皮影戲本身不是中國環縣獨有的,也不是世界上中國獨有的。據史料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盛於漢代,盛於宋代,至元代傳至西亞和歐洲,歷史悠久。
環縣道情皮影戲深受道教影響,吸收了漁鼓道情的說唱藝術。宋末元初,壹些道士手拿漁鼓和簡易木板,唱“道歌”,鼓勵人們反對外敵入侵,忠君愛國。經過藝人的藝術實踐,融合到民間故事的情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在長期的傳教活動中,為了使布道講故事、形象化,引入了皮影戲,並采用戲曲表演的形式,將道教情懷與皮影戲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教皮影戲。
在過去封閉落後的環縣,當地人的主要娛樂方式是在節假日或農閑時看皮影戲。當地演唱的道教皮影戲有1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傳統戲曲。它既貫穿了道教和佛教的宗派思想,又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精忠報國、勤儉節約、尊老愛幼。所以道教的皮影戲就成了弘揚道德的舞臺,教育向善的載體。如今,壹些村莊社區仍然要組織廟會和其他民間活動,以道教皮影戲獎勵上帝,祈求四季平安。
與全國其他地方的皮影戲相比,環縣道教皮影戲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環縣特有的皮影戲音樂在全國獨壹無二。有四大調式,即傷調、華音、傷調柔板、傷調柔板、華音柔板、華音柔板。主唱在句尾絕對是有聲的,每個人都有和聲的幫助。曲牌移植自當地民歌和小曲,在該劇後半段將笛子改為笛子,唱腔由C調改為D調,輕松掀起劇情高潮;二是劇團規模和藝人數量全國罕見。目前,全縣有道教皮影戲班50個,表演人員280多人,皮影戲雕塑家200多人。
清末,環縣道教皮影戲空前繁榮,產生了著名藝人解長春。謝長春對道教皮影戲的巨大貢獻在於,他不僅壹生繼承和演唱道教皮影戲,而且對道教皮影戲的劇本、樂器和唱腔都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壹是根據歷史故事和壹些傳統戲劇,移植改編了許多道教皮影戲,如《忠孝圖》、《正北塔》、《正邪圖》、《忠義圖》、《神牛卷沙蓬》等。大部分劇目至今仍在隴東大學廣為傳唱。其次,對道情的樂器進行了改革創新。環縣道情的原始樂器只有二胡、笛子、嗩吶、漁鼓和簡易板。在此基礎上,解長春增加了四弦、笛(小嗩吶)、梆子(棒、鈴),並吸收了當地民間小調,改進了道情曲牌的曲調,並加以融合和整合。三是培養壹批知名弟子。荊乃亮、杜、韓、魏國成四位弟子學藝為師,另壹批學生演唱歌曲,形成了當時的“東、西、南、北”四大流派,從而使口口相傳、心口相傳的道教皮影戲這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完整保存。
2006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現場會暨第二屆中國環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在環縣舉行。本次現場會將總結推廣慶陽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經驗,環縣道情皮影戲將在更大範圍內進行宣傳。2008年出山皮影戲:對外開放的壹張亮麗“名片”
20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戲劇團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隨後,在道教皮影戲的基礎上,發展出壹種新的劇種——“長戲”。
1992期間,Xi安電影制片廠在環縣拍攝了反映環縣道教皮影戲藝人生涯的電影《賀半竹和他的愛人》。景家阪、石等藝人全部參與了影片的前期錄制和分鏡頭拍攝,使環縣道教皮影戲藝術呈現出新的面貌。
小窯洞文化的環縣道教皮影戲不僅走出了大山,還走進了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大城市。去年上海世博會,商家在商演環縣組織了道教皮影戲藝術團,演出時間超過1個月。
1987年,應意中友協邀請,由石等六位著名皮影戲藝術家組成的“中國甘肅民間皮影戲藝術團”首次走出國門,赴意大利,在羅馬、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等13個城市進行了24場演出,被意大利人稱為“東方魔幻藝術”。時隔20年,環縣皮影戲再次走出國門,壹發不可收拾。截止2011,先後9次出訪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引起極大轟動。6月6日10-6月3日10,環縣皮影戲將再次訪問澳大利亞,參加“中澳文化交流年暨多彩甘肅文化周”,期間將在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進行交流演出,尤其是首次在悉尼歌劇院上演,這是環縣皮影戲莫大的榮幸。
為了滿足外國觀眾的審美要求,海外演出團體不斷調整劇目和演出形式。現場表演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王琦怕老婆》等外國觀眾感興趣的劇目獲得巨大成功。2010去瑞士演出,德國、意大利、法國的專家和劇場領導飛來看演出。每場演出結束,觀眾鼓掌超過10分鐘,演職人員多次謝幕,觀眾卻不願離開。外國觀眾贊嘆道:“短短幾個人就能唱出如此宏大的聲音,演繹出如此感人的故事和美妙的音樂,真是太神奇了!”表演隊帶來的皮影戲宣傳樣本也成為外國觀眾的搶手貨。他們買回了這些神奇的“皮影戲娃娃”作為紀念品。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道教皮影戲的美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的過程中,而且還表現在它本身就是壹件美妙的藝術傑作。
皮影戲工藝品雖然沒有生命,但是有靈魂。既浸透了皮影戲藝人的汗水,也飽含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修養。
新世紀以來,很多唱歌雕刻的藝人都轉向了專業雕刻,從過去的家庭作坊轉向了集中化、專業化的雕刻群體。雕塑內容從戲劇人物向民間故事、歷史人物、現代人物、吉祥物、景點等方向轉變,甚至出現了皮影戲卡通人物和書簽。如今,環縣皮影隊伍中湧現出高、白、陳玉玲、、楊、、耿、趙德才等壹批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