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九區》講述了壹個簡單的故事:壹艘外星飛船滯留在約翰內斯堡,飛船上的近百萬外星人不得不被安置在飛船下方的城市裏。然而,隨著外來人口與當地城市居民之間的沖突日益激烈,外來人口不得不被限制自由和集中管理,從而整個外來群體成為弱勢群體,受到壓迫、剝削和汙名化。但隨著外來人口的爆炸和城市居民的“異族”歧視,不得不再次被驅逐,於是“第十區”的概念就產生了。
這個故事的節點是在外星人被強制搬遷到第十區之前,MUN(外星人事務管理處)要求第九區居民簽署搬遷協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維克斯作為項目負責人,在檢查外星人的房間時,感染了外星人的“液體”,改變了他的DNA。大約兩個星期後,他被診斷為對蝦。約翰遜想回家帶人去救他的族人,而維克斯也想回家做人類,於是他們達成協議並肩作戰。最終,約翰遜呆了三年左右,啟動飛船離開了地球。整個故事的結局是,維克斯已經完全變成了壹個“外星人”,但他還在等著三歲左右的約翰遜,等著回家。
?《第九區》以紀實的形式記錄了強制搬遷過程中MUN對外星人的肆意剝削和壓迫,以及壹個群體對“異類”群體的歧視和汙名化,甚至在鏡頭中深刻體驗人類對外星人的種種“虛偽”。維克斯被外星“流體”感染後,也看到了人類對於巨大利益的無底線。從維克斯開始變身的那壹刻起,他就不再被當成壹個成年人,所謂的人權已經成了壹個笑話。實驗室裏用外星人做活體實驗、各種解剖的“科學實驗”,更是諷刺人類“收留”外星人,置身事外。他們的“接收”和“管理”,其實是為了外星人的生物基因和外星人的生物基因武器,以及附加在上面的巨大商業價值。當維庫斯逐漸變成“大蝦”,作為當初堅定的“歧視者”,變成了赤裸裸的“被歧視者”,過程肯定是難受的。
同時也會讓觀眾不得不提出壹些問題:那些外星人真的像紀錄片開頭說的那樣嗎?他們真的是沒有智商的低等生物嗎?他們混亂的社會組織是他們的無能還是人類刻意制造的物質匱乏造成的傷害?這些都是維克斯和約翰遜並肩作戰過程中赤裸裸的表演給妳看:約翰遜也會為同伴的死而心碎,會竭盡全力把孩子帶回家,也會像人類壹樣計算“有限流體”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承諾”。看到這裏,我要問,他們和人類到底有多大區別?這個人類社會是不是因為“貧民窟”裏“生產資料極度匱乏”造成的混亂而不存在了?進壹步說,有多少人是以“歧視”甚至“驅逐”的觀念看待身邊的“貧民窟貧民”的?那些窮人的處境和外星人有多大不同?
約翰遜想回家,甚至想把所有的外星人都帶回家。維克斯也想回家。他想要以前的生活-他心愛的妻子。但是,結局有懸念。約翰遜傷勢嚴重,能否達成三年合同還很難決定。維庫斯完全被改造成了壹只大蝦,然後過著大蝦的貧民窟生活,看不到任何變化。最可笑的是,維庫斯的父母、老板、妻子甚至各界人士又以紀錄片的形式評論維庫斯。今天,維克斯不再是人類了。他父母以為他死了,剩下他老婆懷戀。老板正式表示關心同時敬業的好員工,社會上更多的是同情和批評。整個社會就像他“死了”,所有的判斷都是以“死後正名”的形式。
??約翰遜能坐飛船回家只有三年,時空的距離總有希望。至於維克斯,他的家就在附近。他與家的距離不是時間或空間,而是社會的“歧視”,是社會對“異類”的驅逐和剝削、壓迫,甚至犯罪。這種反差簡直就是“人性的崩塌”,讓張藝謀在紀錄片中的文字面貌變成了赤裸裸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