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布萊克斯東在《弗吉尼亞 ·伍爾芙:壹篇評論》中說:“閱讀《燈塔》之後再來閱讀任何壹本普通的小說,會使妳覺得自己離開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紙板做成的世界中去。”絕不是為伍爾芙的書做廣告,如果只為消遣閱讀,就不要碰伍爾芙的書;相信真正關註內在生命的讀者會慢慢喜歡伍爾芙的文字。
人必須活在希望中,那怕光渺茫而微弱,卻不至讓妳絕望在黑暗中沈淪。這是我對伍爾芙《到燈塔去》的膚淺理解,盡管伍爾芙本人並不認為燈塔有什麽寓意。二十多年前,那時還很年輕,被生活的煩惱攪得心緒不寧,雖說現在看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強說愁,但當時只覺是人生低谷。時常站在窗前望著對面壹座遠山,天氣晴朗可看見山上的樹,青山綠草,金色陽光,那裏是世外桃源,心中最美的幻想,想著有壹天壹定要上去看看,倏忽這麽多年過去了,從未去過,抑或心底也是抗拒去的。
當拉姆齊先生最終帶壹雙兒女去看十年前就因天氣的原故而沒看的燈塔時,想到二十多年前讓我心醉的遠山。真實的燈塔僵硬、毫無生氣,真實的遠山呢?我是不想去了,就讓它留在記憶裏,對美的幻象中。伍爾芙說,燈塔只是貫穿小說情節的線索。閱讀這本情節簡單的小說的確如評論家說的那樣,不能用讀普通小說的眼光來讀它。第壹遍讀時,只覺文字優美,把它當作壹篇篇精美絕倫的散文讀,沒有讀懂它的內在結構與思想深度。重讀時,感覺讀意識流小說如同讀現代詩,不必深究作者要表達什麽,所有的意象到底象征什麽,不同讀者有不同感受。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在探討人生的根本問題:“生命的本質,人活著的意義?”,不同作者有不同方式,沒有誰會給出正確答案,讀者更不會得到標準答案。《到燈塔去》中,伍爾芙不局限於某壹個人的內心世界,她鉆入了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壹會是拉姆齊夫人、壹會是拉姆齊先生、壹會是莉莉,還有班克斯--,把他們的瞬間意識交織在壹起,有時置身其中,有時又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遠遠觀望,卻不是零亂無序,而是經過嚴格構思,她的思想深度也不是讀壹兩遍就能感覺到。傳統小說總會用情節來吸引讀者,讀者的情緒隨著小說人物的境遇時起時伏,伍爾芙不給讀者提供這些。年輕時喜歡讀小說,純粹被情節與人物吸引;當明白生活不是小說,也就對虛構的文學作品不太感興趣,傳記與散文更被吸引。
讀《到燈塔去》,需慢慢咀嚼,其實任何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需慢讀,經典的東西經過起時間的考驗,絕不是僅靠情節與人物傳存,蘊含的思想甚至會影響讀者的人生觀。伍爾芙童年遭遇的不幸影響了她的壹生,飽受精神分裂的折磨,所幸有深愛她的丈夫,但最終還是沒戰勝精神疾病,她用自己的死來詮釋生命:“必須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價值。”拉姆齊夫人的靈魂之光象征著塔尖的閃光,書中無不有她的影子,即使死後,散發的光芒仍在他人身上閃現。也可以說,伍爾芙也是燈塔,在二十世紀文壇閃閃發光。雖說她離去了許多年,但其靈魂之光不僅響徹從前,也響徹現在,甚至未來。
這部情節簡單的小說幾乎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由不同人物寧靜的瞬間感受構成。 平靜外表下則是天馬行空的意識活動。
故事情節主要由壹次大戰前後組成,相隔十年。作者著墨最多的拉姆齊夫人只出現在書中前半部份,而著墨不多的莉莉才是真正的主角,貫穿全書。拉姆齊夫婦是以伍爾芙的父母為藍本,莉莉則更多體現了伍爾芙自己。她為拉姆齊夫人畫像,始終不能滿意,在探索生命本身,生命的存在狀態和對生命的創造活動中艱難跋涉,最終畫出了心中的幻象。
《到燈塔去》顯然有很濃的象征意味,我以為燈塔就是希望、目標,生命之光,頑強支撐肉體生命。目標可以是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觀念,關鍵是能激起妳生活的熱情,熱愛生命。雖說在宇宙萬物中,我們的生命渺小如蟲蟻,然而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有什麽理由糟蹋它?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很少人會停下來思考生命本身、世界是什麽,活著的價值--,很多時候,我們把金錢、地位、成功當作目標,所有喜悅與悲傷都在它們的得失之間搖擺;更多為生存而疲於奔命的人,連喘息都難,思考這些問題實屬奢侈。然而有小部份人的確沈浸在這些問題中,他們甚至被我們認為不正常的人。
高銘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把我們帶入精神病人的世界,精神病人幾乎不關心我們生存的這個物質世界,而是關註生命的本質、宇宙的奧秘、世界是什麽,生存的困惑, 他們有的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有的用旁觀者的角度看世界,與正常人的最大區別是他們付緒了行動,於是只能被關起來,貼上精神病人的標簽。然而我們循規道矩、遵從社會道德規範,只為追求個人利益就是正常人嗎?我們看他們是非正常人,而他們看我們又何嘗是正常人。據說,伍爾芙每次精神病發作前都能寫出優秀作品。
根據伍爾芙生平改編的電影《時時刻刻》中有壹幕畫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壹只小鳥死了,片中的伍爾芙將小鳥輕輕放在土地上,自己緩緩側著身子躺下,與小鳥的眼睛四目相對。她在想什麽呢?絕不是世俗生活中的枝枝節節,那是我們這些所謂正常人不能理解的東西。伍爾芙外表清秀、美麗,但她不喜歡穿著,經常穿壹件棉質睡衣寫作。或許,在她看來,生命的外在東西都可以忽略,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內在的生命,我想這也是她的小說吸引現代人的原因,因為她走進了普通人的內心世界。生活不是隨時都有奇跡發生,看似風平浪靜的生活表面隱藏著多少洶湧波濤呀!
《到燈塔去》的寫作背景雖然是壹次世界大戰前後,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創傷。然而在伍爾芙筆下人物的意識流動下,讀者似乎走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看到壹個更真實的世界。正如伍爾芙在書中所說:“我們的影像,妳們藉以認識我們的東西,都是膚淺可笑的。在這些影像下面是壹片黑暗,無邊無際,深不可測;我們只不過偶爾浮到表面,妳們就是依靠這個認識了我們。”那個真實的世界是什麽,正是作者要展現給我們的。壹部引起妳興趣的書未必是好書,但壹部能引起妳思考的書壹定不是壞書。讓我們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來讀伍爾芙的書,解讀別人時也解讀自己,妳我都是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