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楚劇的發展

楚劇的發展

楚劇是鄂東的“哦哦”與黃貝、孝感的語言、音樂相結合而形成的壹種劇種。在形成初期,只在農村過元宵節時演唱,所以也俗稱“花燈戲”。後來淡季演出的麥黃班、四季班逐漸出現。

最早的戲班是光緒年間由的艾九蝶、彭和橫店的組建的兩個戲班。當時唯壹的唱腔就是哦哦,悲傷,四平和【想孩子】,【探親】之類的小調。壹個戲班七八個人,戲不多。光緒二十六年(1900),原本在農村演出的戲班開始進入漢口附近的沙口鎮、水口鎮,在茶園中演唱,兩年後(1902),首次進入漢口德租界的鄭晴茶園,開創了楚劇進城的歷史。

辛亥革命後,租界開始出現劇院。最早唱黃孝古畫戲的租界劇院有四海升平樓、* *和升平樓、玉壺春等。,有1000多個座位。最受歡迎的演員是(花旦,後改名為姜)、小(丹嬌,後改名為李百川)和肖雙紅(花旦和)。劇目有蔡名鳳詞店、張德和詞店、胡延昌詞店、雲樓會、花樓會、東樓會、西樓會。

黃孝古畫戲從農村到城市的演出是其發展史上的壹個重大轉折點。為了滿足城市觀眾的需求,黃孝古畫戲廣泛吸收和移植了其他地方劇種的劇目來豐富自己。從壹邊倒的戲碼,短劇,破劇,轉到了這個故事連貫,壹波三折的戲碼,比如契約,賣花,龍袍,蝴蝶杯等等。1923,中國戲曲盲人鋼琴家顏將原唱改為伴奏,獲得成功。此舉對鑼鼓戲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對其未來發展影響深遠。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黃孝古畫戲的演出逐漸擴展到武漢周邊的壹些縣,並逐漸取代了最初流行的古畫戲。

65438年至0926年,黃孝古畫戲以“楚劇進化社”的名義加入湖北省戲劇家協會,正式定名為“楚劇”。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李之龍等人的幫助下,楚劇辦起了楚劇演員訓練班,編導、改編、演出了《思尼姑》、《抽水》、《費公之自殺》、《重返南方》、《父親的家》等劇目。1927年國家分裂後,楚劇被趕回租界演出。69部楚劇和5家楚劇劇院被取締,72名楚劇演員被捕。楚劇的發展壹度陷入困境。抗日戰爭爆發後,楚劇藝人在中國* * *制作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組成多個流動宣傳隊在大後方演出。演出劇目有《嶽飛母親》《殺宮》《新天合配》。同時,壹些楚劇藝人參加了活躍在鄂豫皖邊區的新四軍第五師楚劇團。他們自編自演了《賜禮之怒》、《殺人如麻》、《長沙失陷》、《白回家》等壹批劇目,對團結、教育、鼓舞抗戰軍民、瓦解敵軍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楚劇獲得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湖北楚劇團、武漢楚劇團和壹批縣級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楚劇的流行區域也擴展到了鄂中、鄂北、鄂東南的大部分地區。

《葛媽》在1952年舉辦的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獎,也在1956年被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成黑白電影。此外,還將《趕集會》、《吳天壽的讀書》、《打豆腐》、《白扇》、《楊跳閘求恩情》等壹批劇目制作成信息片。創作改編了《劉》、《奪佃》、《雙角子》、《追報》、《桃花扇》、《太平天國》、《甲午戰爭》等近現代歷史劇。移植了壹批現代題材的劇目,如《白毛女》、《劉胡蘭》、《羅漢錢》、《李雙雙》、《奪印》、《兩兄弟》、《姜傑》、《沙家浜》。其中,劉被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1958的黑白電影。《雙龍子》被珠江電影制片廠1965拍成黑白電影,《尋人報》被長春電影制片廠1977拍成彩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