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龍之戰》作為壹部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的歷史題材電影,並沒有因為帶著主旋律就變成壹曲簡單粗暴的英雄贊歌。從電影本身來看,故事情節曲折,人物鮮明立體,完成度很高,本身就是值得壹看的。
無論是馮子材,還是鎮南關大捷,對於我們這壹代的中國人來說,都已經是相當陌生的字眼,哪怕是歷史課本,也只是寥寥數語壹筆帶過。電影《龍之戰》正是選擇了那樣壹段幾乎要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過往,用影像為我們還原了當初老將馮子材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取得那場清末對外戰爭史上難的的勝利。很多主旋律電影,尤其是這種歷史題材的,最怕的就是講不好故事,但是《龍之戰》在這方面表現的不錯,甚至拿下了第17屆華表獎的優秀故事片獎。
電影取材於1885年馮子材將軍抗擊在越南戰場抗擊法國侵略者的壹小段歷史,馮子材臨危受命,在武器短缺,士氣低迷,先期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扭轉危局,聽起來是壹段慷慨激昂的英雄故事。但這部電影卻並沒有走國內抗日劇那種壹味弱化對手的套路。而是給足了對手智商裝備以及心理上的優勢,雙方在戰場上妳來我往,有攻有守,正是壹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才能讓英雄主義顯得悲壯而不失真。
其實主旋律電影是每個國家電影市場裏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內卻有壹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年輕人寧願去電影院去追美國的超級英雄,去網站追日本的歷史動漫這樣的別人的主旋律,對我們自己的主旋律,往往帶著爛片的先入之見。我們的主旋律電影數量上其實並不多,質量上也不乏良品,像是同題材的《紅河谷》,以及反映戰爭對人性摧殘的《紫日》都是非常不錯的。《龍之戰》的豆瓣評分畸低,也要反思壹下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主旋律電影過於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