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女俠1984》整部電影節奏不慢,發展個人認為也夠快,雖然有兩個半小時,但也沒有很拖沓的劇情。
但是筆者認為反派之壹的芭芭拉的動機有些難以理解,至少在壹開始黑化的導火索那壹段有壹些為了黑化而黑化了,而最後當大反派洛德先生都被嘴炮反水之後,她仍然沒有說出自己願意放棄願望這句話。
導演倒是給了壹個意味深長的鏡頭,芭芭拉獨自壹人坐在懸崖邊望著大海的畫面,難道是個伏筆?筆者也不知道。而且可能是為了劇情的快速發展,和大反派有足夠的時間?戰鬥?,這個芭芭拉也很快就被戴安娜制服了,壹開始看起來其實芭芭拉要比大反派戰鬥力要高壹些,但奈何洛德先生已經掌握了向寶石許願的精髓,知道實現願望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向全球人民征集願望壹個個實現,再用他們的精力做交換,以此達成自己統治和擾亂整個世界的目的。
其實我很能理解最後戴安娜用嘴炮實現讓反派反水這壹劇情的安排,畢竟如果真的打起來戴安娜真的未必打得過,編劇可能也不知道怎麽寫(筆者反正不知道)。
寶石這個設定個人認為也挺牽強,許願石,還有壹個超級bug的設定,直接導致大反派無敵。開頭莫名就出現了,然後被發現好像可以許願,然後就成真了,然後發現需要付出代價,壹系列的理所當然就這樣發生了,在情理之中卻又有些缺乏說服力,只能說,原因應該是它的源頭可能不太自然,後面就稍顯別扭。
二、其實從神奇女俠系列第壹部戴安娜來到人類世界的動機起,就是阻止邪惡之神發動陰謀,到今天1984阻止詭計之神,感覺都是神明發動自己的力量擾亂和破壞著人類世界,實際上還是人類心中的意誌力的體現而已,第壹次世界大戰,黃金石油帶來的危機。這麽壹看,就拔高了不少:實際上人類的敵人壹直都是人類自己。
戰爭之神,詭計之神,都是人類內心幻化出來的邪念的化身,人縱然有七情六欲,但如何克制它們,不讓他們變成犯罪的墊腳石,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了。心中那壹點點的貪念,借著那麽壹個小的契機野蠻生長,最後長成無法遏制的參天大樹,即使是正義的神奇女俠,最後也無法與之抗衡。這也就可以解釋最後神奇女俠也只能用傳統的?愛的感化?擊敗這個大BOSS(其實也有良心發現的因素在裏面)。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意猶未盡,總覺得要打個多少來回,戰得酣暢淋漓,最後打敗終極BOSS才有意思。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壹點。或許很多的打戲能讓影片更加激烈有沖突感,給人更多的視覺沖擊。
但是筆者在另壹個角度思考,從內心上的改變更可以說明問題,被武力擊敗只能說明邪不勝正。邪有時只是被壹時蒙蔽了雙眼,如果從來都要靠武力解決問題,這個社會或許就稍顯原始了。從來都不應該是靠武力的對決決出勝負,從內心上獲得認可才是心服口服。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缺少了打鬥畫面,反派不會輕易地認輸,而當缺少了這些的時候,我們下意識地會覺得缺乏說服力,電影終究只是電影,更多的打鬥和血腥場面更能帶來視覺效果,但如果究其根本,或許導演的這種想法和思路也值得我們認可。
三、我佩服戴安娜看似決絕的放棄,她也經歷了痛苦的掙紮,這是很正常的。或許現實壹點來說,編劇就應該這麽安排,體現她和芭芭拉的區別。
她再壹次失去了自己已經失去壹次的男友,盡管她努力地在尋找別的辦法不讓自己再壹次體會這種痛苦,芭芭拉就沒有勇氣說出那句?我放棄我的願望?,在她看來,自己的平平無奇真的是無法接受的現實,所以才會在抉擇時果斷選擇堅持,就算是助紂為虐,她也在所不辭。
盡管對面是曾經幫助過她的,保護過她的人,她也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傷害,在面對自己曾經認識的舊友時,她前後的態度也截然不同,而戴安娜在最後壹刻之前,仍然壹直選擇勸服她。
真正心靈上的弱者,不會因為外表的改變而改變懦弱的本質,在之前,她害怕自己的平平無奇,懦弱地接受它;在之後,她不願放棄自己好不容易換來的充滿魅力的外表,擔心回歸之前平庸不如別人的生活,用純真善良的天性作為代價換回可憐的外殼,她仍然是懦弱,懦弱地選擇負隅頑抗。
改變從來不容易,過程更加不容易,當妳選擇的那壹刻,無論結果如何,妳就已經做出了突破。
最後想提壹下,戴安娜和史蒂夫的愛情真的挺讓我動容的。
願意為了大義放棄彼此,接受現實,遵從內心真實的想法,對比荒唐無比的許願,這才是對彼此最好的安排。
我穿越回來見妳壹面,為了讓妳抹除掉心中對我的羨慕,學會真正的獨立,那壹刻,希望妳能認為,我變成了妳,盡管我其實從來就未回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