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票房往往被用來衡量壹個演員的號召力。
電影本身就是團隊作品,所以通常會根據主演排名來考慮。
#
有人喜歡提所謂的“單抗體”概念,就是整個團隊,壹個人的咖位最大,其他主創沒有很強的歷史票房表現,把這部電影稱為演員的“單抗體”紀錄。
其實這種說法是極不科學的。電影的票房總是與題材、投資、導演、表演、後期制作等壹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甚至與檔期、宣傳、觀眾的階段性喜好有關。把這個數字全部放在某個人身上,從粉絲的角度來看只能是壹種“貪天之欲”。
所以需要否定單克隆抗體的概念。
第壹個明星可以享受星光和票房數字的榮耀,但千萬不要壹口吞下。
但是也有壹些例外。
比如香港的電影和內地電影中的許宗衡、吳京、沈騰,有10%可以算“單身”。
憑借無厘頭喜劇表演稱霸香港影壇數年的周星馳,在轉型後期走到了幕後,甚至自己決定了票房水平。誰都可以改,周星馳不行。成龍作為壹部動作喜劇,屢次打破電影紀錄,後來轉而導演和演戲。和周星馳壹樣,電影的票房數字完全由個人地位決定。
2012,Xu zhēng憑借《泰囧》崛起,《求生欲》票房超過30億。如果還是采取精品戰略,還會繼續加強。吳京憑借2017的《戰狼2》和2019的《流浪地球》位列內地票房第壹和第三,直接把吳京變成了票房能力的標桿,但聚光燈下,壓力倍增。沈騰以2015《再見失敗者先生》中的《壹路狂奔》開始,以連續幾部大喜劇奠定了內地喜劇類型片的領先地位。
#
票房號召力從何而來?
觀眾親和力,公眾印象,演技。
這三個層次決定了上訴的表現。
這個概念看似玄妙,但對演員來說卻很重要。
而且觀眾關系跟長相和演技的能力沒有直接聯系。
簡單來說,受眾親和力就是超出業務能力的吸引力的增加。
或者忽略專業能力,同等情況下,觀眾會贏。
我們可以以近十年來香港電影界商業票房能力很強的劉德華、郭富城、古天樂為例。
首先是香港電影業。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18部古天樂電影進入了前十名,其中有9部來自劉德華,6部來自郭富城。其中,郭富城有兩個年度冠軍和壹個電影史上的冠軍記錄和壹個亞洲冠軍,而劉德華和古天樂沒有年度冠軍和壹個亞洲冠軍。
包括嘉賓類型在內,古天樂的電影數量超過40部,郭富城和劉德華的電影數量超過21部。
十年來,三人各自獲得了壹座金像獎得主的獎杯,分別是2012劉德華的陶姐姐,2016的,2018的《殺狼貪狼》。
郭富城在爆發中勝出,劉谷生在穩定產出。
#
看看內地電影業的表現。
郭富城在《寒戰2》中把港警劫匪的記錄從2.48億提升到6.78億,最後和周潤發在《勇士》中飆升到654.38+0.273億,這是壹個很大的飛躍。次年,劉古合拍的《禁毒2》以3000萬左右的微弱優勢刷新內地紀錄。
就電影本身的質量而言,《吳雙》必然比《禁毒2》更好。就票房而言,也是分時段,分對時間地點,但其實這個問題和觀眾有關。
三人輪流刷新黑幫電影的票房紀錄,郭富城表現稍好。
然而,郭富城的高票房紀錄與電影本身的質量密切相關。在幾乎可以稱之為“亂拍”的古天樂,其平均票房也相當搶眼。雖然劉德華放慢腳步,電影質量起伏不定,但平均票房仍好於郭富城。
換句話說,如果去掉高票房,最低票房與普通票房相比,排名是古天樂、劉德華、郭富城。
這符合上面對觀眾親和力的定義。同樣的情況下,觀眾親和力對演員的吸引力增加了。
我們可以理解為劉德華和古天樂勢均力敵,而郭富城略遜壹籌。
#
大眾印象與觀眾有壹定關系,但也與演技和作品質量有很深的邊界。
換句話說,優秀的作品和演技會逐漸帶來更好的公眾印象。
就像商業品牌的鍛造過程,通過企業的努力,建立各種標準和規範,直到別人無法逾越,成長為行業頂尖品牌。這個道理很好理解。我們可以觀察任何行業的領先品牌,看看他們是否符合這個結論。
#
從演員的角度來說,如果妳拍了壹部爛片,妳的印象會降低,包括觀眾的親和力。如果是壹部接壹部的爛片,那麽強大的觀眾基礎就會被瓦解。
比如劉德華的《富春與未來警察》、梁朝偉的《擺渡人與歐洲攻略》、黎明的《搶紅妹》、王的《大驚小怪》、的《中華突擊隊與沖鋒》、鹿晗的《上海堡壘》,甚至還有成龍的《功夫瑜伽》。
當然,如果從影迷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麽爛片,只要妳看得開心就好,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所以,兩次失手後,梁朝偉開始小心翼翼地選片。近期要上映的兩部電影應該是很靠譜的,壹部是郭富城的《當風再來》,壹部是段奕宏的《獵狐》。近年來,郭富城的電影都是通過票房口碑接受的,如《兩個寒戰》和《無雙》,以及《秘密訪客》等。最新的純文學港片《我在生活》(I 'm Livin 'it)雖然在內地水土不服,但僅在好萊塢電影宗旨下就在香港上映數日,口碑強勁。劉德華沖擊波2即將上映。
其實偶爾錯過口碑票房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用爛片轟炸觀眾,真的遲早要完蛋。
觀眾親和力是基礎,公眾印象是累積觀看效果的體現。
如果演技沒有突破,那麽印象分會逐漸下降。
因為在壹個好劇本的基礎上,主創核心的好演技就像壹個強大的引擎,可以讓電影變得更加強大,這不僅是觀眾的需要,也是投資人、編劇和導演以及整個團隊的需要。
#
這個地方就說說鹿晗的《上海堡壘》吧。
當時新聞滿天飛,鹿晗被推上風口浪尖是不公平的。
挑鹿晗,就是看中了它的頂級地位,希望能給電影帶來票房紅利。那時候鹿晗的演技大家都清楚。再加上電影本身的質量,就算他換了演員,也註定失敗。
當然,對於鹿晗來說,也是演員生涯成長的壹個臺階。人總是在各種挫折中成長。
當然,有些人因為無法突破或者懶得磨礪而選擇做壹輩子偶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和大陸的新生代壹樣,李易峰已經開始嘗試在電影中突破自己。第壹部男性主導的電影《更好的日子》(Better Days)中,傑克森·易(Jackson Yee)獲得高度評價,並提名香港金象為新人,這是壹個極好的起點。
對於中國電影新壹代的偶像明星來說,如果能靜下心來打磨演技,遲早會大放異彩。
#
回到演技這個話題。
除了鋼迷,沒有人會壹輩子看偶像。
我還是堅持壹個觀點,對於偶像演員來說,演技的提升可以轉化為商業票房價值。
票房號召力最重要的部分是劇本的選擇,演技的不斷提升,戲路的不斷拓寬。
扔掉每壹個舊的自己,沈入壹個新的角色,然後走出來壹個完全不同的自己。
迷戀戲劇,進步似乎永無止境。
在這個級別,我推薦郭富城。
在某種程度上,他可以作為中國電影圈新偶像的典範。
#
每個時代都會成為過去。
所以,不要執著於過去,向前看。
努力工作,不辜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