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胡金銓的《大醉俠》和張徹的《獨臂刀》橫空出世,壹掃香港影壇當年的陰柔之氣,用男性陽剛的武俠片取代了女星擔綱的言情文藝片。
到了80年代,香港電影百花齊放,各種類型影片大放異彩,洪金寶成龍領銜動作片、林正英扛起僵屍片大旗、吳宇森周潤發打造英雄槍戰片,唯獨武俠片缺少領軍人物。
1990年,徐克和偶像胡金銓壹起拍了《笑傲江湖》,開創了新武俠時代,又隨著《黃飛鴻》的口碑票房齊飛,香港影壇迎來了武俠片潮流。
1992年,徐克打造《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和《新龍門客棧》;周星馳有《鹿鼎記》系列和《武狀元蘇乞兒》;劉德華也有《絕代雙驕》、《戰神傳說》;
他們將武俠片潮流推向壹個高潮,迎來了1993年的香港電影“武俠年”,那壹年武俠片有20多部。
李連傑壹個人就有6部武俠片上映,正東創業作《方世玉》系列、和徐克合作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和王晶合作的《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還有壹部和袁和平搭檔的《太極張三豐》。
林青霞憑借東方不敗成為電影公司爭搶的對象,那壹年她有《東成西就》、兩部《白發魔女傳》、《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4部武俠片。
王祖賢有《新流星蝴蝶劍》和《水滸傳之英雄本色》;張敏拋開和李連傑合作的,也有《武俠七公主》《神經刀與飛天貓》和《飛狐外傳》;關之琳有《新仙鶴神針》、《刺客新傳之殺人者唐斬》和《壹刀傾城》;
甄子丹有《蘇乞兒》和《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狄龍有《邊城浪子》、《壹刀傾城》和《赤腳小子》;另外還有《黃飛鴻4王者之風》和《黃飛鴻之鬼腳七》等跟風之作。
李連傑當年作為武俠片的頂流,尚且有《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票房不佳的作品,可想而知其他人,最慘的當屬狄龍了,3部全都“撲街”。
狄龍,香江第壹帥哥,和李小龍、梁小龍、成龍並稱四小龍,不少人只知他是《英雄本色》重情重義的豪哥,卻不知他是70年代香港武俠片的頂流。
在張徹的電影中,狄龍和姜大衛是最成功的雙生組合,創造了諸多經典:《十三太保》、《刺馬》、《新獨臂刀》、《大決鬥》、《保鏢》、《報仇》、《雙俠》、《無名英雄》等。
張徹之後,狄龍又和古龍、楚原組隊成為“鐵三角”,打造古龍武俠電影,可謂是部部精品,至今都為人所稱道,諸如:《楚留香》、《天涯明月刀》、《蕭十壹郎》等。
90年代初期,香港武俠片迎來高速發展,李連傑、林青霞、張敏等太搶手,壹些導演開始將眼光放到了曾經武俠片頂流的狄龍身上。
只不過狄龍的運氣差了點,雖說1993年是武俠片巔峰時期,但耐不住影片紮堆上映,觀眾陷入審美疲勞,他主演的3部影片,票房皆不成功。
武俠片爆發,又怎麽少得了“跟風大師”羅維,1993年他拿出1800多萬的棺材本準備最後再賺壹把,邀請洪金寶當導演,並和內地電影公司合作,拍攝了擁有厚重 歷史 題材的《壹刀傾城》,結果香港觀眾不買賬,票房僅197萬港幣,羅維直接宣布破產。
票房差不代表電影不好,相反《壹刀傾城》在許多同學心目中的地位頗高,可以和徐克的《黃飛鴻》壹較高下,就是缺少了壹點江湖寫意。相反,《壹刀傾城》在對 歷史 的解構上,立意高遠。
本片貢獻了不少金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喝不盡杯中酒,殺不盡仇人頭。再配上呂方的《血像火》,真的是慷慨淒絕的英雄悲歌。
不少地方的數據,都將《赤腳小子》的票房標記為1010港幣,實際上,《赤腳小子》當年賣了397萬港幣,上映12天後,和院線產生了矛盾,然後就下映了。
本片杜琪峰執導,旨在致敬張徹的《洪拳小子》,臺前幕後也比較強大,劉家良負責動作設計,狄龍、郭富城、張曼玉主演。
整部影片充滿了哀傷淒慘,每壹個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正義威武的段青雲是通緝犯、天真爛漫的關豐曜被人利用、優雅大方的老板娘和亭亭玉立的華小蓮都沒有完美的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可奈何。
70年代,傅紅雪對於狄龍而言,就像小馬哥對周潤發、燕赤霞對午馬壹樣,已經成為經典。陳勛奇執導《邊城浪子》,邀請狄龍出演傅紅雪,不得不誇贊其高明。
相比年輕時期,狄龍的演技更加自然,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傅紅雪的冷峻氣質。只可惜狄龍並不能挽救本片,最初導演剪輯版有140分鐘,但我們知道院線都希望時間短壹點,這樣可以多排壹兩場,最終《邊城浪子》被剪成了89分鐘。
剪輯後的版本直接導致票房失敗,上映7天,收獲150多萬港幣。少了50多分鐘,劇情自然銜接不上,觀眾看得沒頭沒腦,最大的亮點也就剩下演員和武打設計了。
後來陳勛奇不甘心,又將剩下的整合在壹起,剪輯成了另外壹部《仁者無敵》。如果將兩部合在壹起看的話,效果明顯好了不少。
狄龍“失利”的3部武俠片,每壹部都比較硬核,當年它們雖然不被認可,但經典始終是經典,現如今這3部影片在影迷心中的地位不斷攀升,都是不可復制的好作品。 (撰文:鳩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