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整個過程非常緊張,人們都很緊張,但他們最終還是沒能發射核彈。
恐怖分子越來越囂張,場面越來越大,最終也沒有恐怖分子真的引爆核彈。
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個人英雄的主旋律。所有恐懼的總和最終將被消除,壞人壹定不會笑到最後。
然而,這樣千篇壹律的設定難免令人生厭,所以我今天給大家推薦壹部好萊塢反恐大片。
而在這部電影中,它真的引爆了壹顆核彈。
這是由本·阿弗萊克和摩根·弗裏曼主演的電影《所有恐懼的總和》。
如果從字面上翻譯,它也被稱為恐懼的總和。
1973年,埃及和敘利亞突襲以色列,壹架攜帶核彈的以色列戰機被擊落,核彈也被埋在黃沙中。
29年後,核彈被兩個阿拉伯人發現,並低價賣給了壹個軍火商。
軍火商將核彈轉售給壹個極右翼聯盟。
這是電影的第壹條線索。
在此期間,俄羅斯總統突然因病去世,新總統上任時根基不穩。美國對這位奇怪的新總統也知之甚少。
阿弗萊克的主人公傑克是壹名年輕的中情局分析師。
他曾經研究過新總統,並預測他將成為新總統。
結果,他被摩根·弗裏曼飾演的中央情報局局長調任為政策顧問。
他們前往俄羅斯會見新總統,並監督俄羅斯正在削減的核設施。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現三名能夠制造核彈的科學家失蹤了。
中央情報局派出特工尋找這些科學家的線索,並知道這些科學家正在制造炸彈。
但是他們來的有點晚。核彈已被偽裝好,送往美國。
是的,這壹次,主人公沒能在最後壹刻阻止核彈爆炸。
蘑菇雲直沖雲霄,沖擊波擴散開來,核彈夷平了整個體育場。
因為傑克的消息,總統幸免於難,但中情局局長不幸去世。
核彈壹爆炸,接下來的事情就精彩了。
美國人認為核彈是俄羅斯人制造的,但俄羅斯方面說這是愚蠢的。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局勢再次被推進。
俄羅斯戰鬥機炸毀了壹艘美國航母,美國人也沒有示弱。他們掉頭先炸毀了俄羅斯空軍基地。
這壹下子把兩國帶到了戰爭的邊緣。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這還得追溯到第壹條線索。這是極右聯盟策劃的行動。
第壹步是引爆核彈,第二步是控制幾架俄羅斯戰鬥機炸毀美國航母。
目的是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挑撥離間,好讓他們打起來,等著雙方漁翁得利。
說實話,看了這麽多電影裏的恐怖分子。
發現這群右翼勢力是優質反派。
從時機選擇、行動規劃和實施,以及大的戰略部署來看,每壹步都已盡善盡美。
成功地將兩國推向了核戰爭的邊緣。
俄羅斯總統和美國總統都面臨著極其艱難的選擇。
因為核戰爭只有壹次機會,如果我們不能先發制人,基本上就沒有什麽可防禦的了。
這就是所謂的不是妳死就是我亡。
打個比喻,就像兩個人拿著槍相向而行。
兩人都不想死,於是互相說:妳先放下槍,我來放下。
沒有人想成為那個放下槍先死的人。這真是壹個尷尬的僵局。
眼看核戰爭壹觸即發,主人公必須挺身而出。
這壹次,主人公拯救世界的戲碼不是短兵相接、血肉橫飛,盡管本·阿弗萊克有著不錯的身姿。
追蹤核彈的來源並澄清雙方之間的誤解是防止這場世界大戰的唯壹途徑。
在傑克澄清了真相和核彈的原料來源後,俄羅斯先放下了槍。
俄羅斯總統首先解除了高度戒備狀態並準備好核武器,美國也緊隨其後。
沒辦法。固執的北方佬不會首先停下來。
我本以為這是壹部類似《碟中諜》的諜戰動作片,但巧妙的劇情設計讓我大吃壹驚。
本片改編自美國著名軍旅作家湯姆·克蘭西的同名小說。
為了在各方面盡可能真實,影片還得到了國防部的全力支持,不僅允許劇組進入五角大樓國家指揮中心參觀和作畫。
而且還提供了多架軍用直升機協助拍攝。
據導演菲爾·奧爾登·羅賓森介紹,這部電影也是第壹部獲準在克裏姆林宮拍攝的美國電影。
似乎美國和俄羅斯合作打擊恐怖分子,並通過這種方式在屏幕上為兩國樹立正面形象。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確實是壹部獨特的題材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