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壹部高質量的盜墓電影,就是把恐怖和奇幻有機地結合起來,展現壹個完全不同於陸地和海洋的地下神秘世界。
當時好萊塢有壹部冒險動作片《奪寶奇兵》系列。當時日本還拍了壹部史詩電影《敦煌》。
中日合拍、佐藤俊雅執導的西夏戰爭片,制作於1989,耗資高達2億人民幣,在那個幹部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國家已經是壹筆巨款了。
據說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劇組特意在敦煌遠郊建了壹座敦煌城。
這座城市仍然是西方著名的旅遊勝地。
“據專家考證,歷史上的敦煌無非如此”,可見日本電影人認真務實的態度。
全片《敦煌》講的是趙興德在西夏國的奇遇。
後來的佛經和詩詞都藏在莫高窟裏,好像和盜墓沒什麽關系。
不過敦煌的最後壹幕還是挺耐人尋味的。趙興德完成取經任務後,看著水裏的小魚痛哭流涕。這時,畫外音響起,冰冷而兇狠。
同時,影片畫面還展現了保存了數年的古代珍寶,讓人浮想聯翩。
還有開幕式的前奏。黃沙漫漫,遮天蔽日,殘垣斷壁的古城裏隱約飄著當時生活的人們的聲音。
在我看來,敦煌這樣遙遠的意境,符合我對鬼吹燈世界的想象。
但按照嚴格的標準來看,敦煌並不是壹部盜寶片。
反而是當年著名的盜寶片,壹直在電視上反復重播,就是李遠東導演的《東陵大盜》。
影片詳細展現了孫殿英的軍隊如何大肆破壞慈禧太後的陵墓,瘋狂斂財。
壹些細節也出現在小說《鬼吹燈》中。
導演運用了現實主義和驚悚元素的結合來拍攝影片,充分滿足了觀眾對未知地下世界的想象。
據說當時因為古墓內部的描述太嚇人,有觀眾因為不舒服離開了電影院。
這部作品曾被翻拍成電視劇,但主創刻意淡化盜墓情節,沒有把它當成推理劇來看。
重點分析了孫殿英的性格,講述了他成為盜墓賊和漢奸的原因。
當時歷史學家質疑孫殿英是不是東陵爆炸的始作俑者,新電視劇顯然應該貼近事實。
但新版恰恰忽略了舊版的壹個重要點——對國人劣根性的諷刺。
作者認為盜墓電影給了電影人巨大的施展空間,可以攻擊人性,諷刺欲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地下宮殿的探索上...
要說國產盜墓片的裏程碑,就不能回避這壹部——盜墓者與公主之墓。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收集到很多東西。該片由在紅色經典《雞毛信》中飾演海娃的蔡元元執導。
上世紀80年代末,他和哥哥蔡安安下海經商,共同創辦了澳門蔡氏電影公司。受當時港臺恐怖電影的影響,這部小說《盜墓與甄妃》自然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觀賞性。
《夜盜》結合了歷史故事和虛構情節。
據說甄妃被慈禧推下井後,慈禧每晚都做噩夢安慰甄妃的魂魄,於是慈禧將死去的甄妃封為貴夫人。
而這個故事的靈感壹定來源於此。
故事講述了三個人壹起盜墓時遇到的壹系列恐怖詭異的事情。
雖然本片幾乎沒有什麽特效,但整部電影的恐怖氛圍渲染得相當不錯。
破舊的油燈,閃爍的燈光,黑暗的墳墓,不斷挑戰著觀眾的忍耐極限。
而甄妃蒼白的臉,就像幽靈壹樣,貫穿了偷寶的全過程。
它似乎在追逐每壹個盜墓者。
若即若離的恐怖音效,神秘的黑暗樂章,已經把人們的盜墓行為完全變成了壹種精神上的摧殘。
這種恐怖也來源於導演對甄妃悲慘經歷的意象化處理。
當然,在日韓泰恐怖片進入中國市場之前,這部電影是當時恐怖片中的標桿。
這部電影講述了壹個關於欲望的故事。在地下墓穴中,三方居然起了沖突,最後誰也沒有得到寶藏,落得個悲慘的下場,可謂竹籃打水壹場空。
在作者看來,中國的宿命論正是《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這兩部劇所缺乏的。
因為欲望有善有惡,如果我們追求欲望本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如果說《鬼吹燈》中的“人點蠟燭鬼吹燈”是對世人的壹種警示,古代文明不容侵犯。那麽盜墓者和甄妃墓裏的恐怖教育顯然更有用。
80年代國產電影的故事雖然簡單,但真相並不晦澀,發人深省。
然而今天,中國電影的特效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很容易實現地宮大觀和怪墓構想。
如果用完了想象力,還能拿什麽和觀眾持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