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內容和創作上有什麽不同

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內容和創作上有什麽不同

對於習慣看美國電影的人來說,歐洲電影就是另類!

首先,歐洲電影比較情緒化,個性突出,節奏不像好萊塢那麽快,結構也比較臉色,故事性不太強,有壹種悠然自得的味道。用商業生產的觀點看,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理念不大相同,歐洲人看重藝術標準,而好萊塢似乎更註重研究標準藝術,也就是能夠適合全人類的口味,因為它恰恰要淡化這種地方色彩,以便於它更方便地進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裏用得上壹句文學術語,沒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客觀地說,不管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引領當今世界電影潮流的還是美國影片。在整個歐洲,沒有壹個國家能夠“幸免”美國電影的沖擊。據歐洲電影評論界的統計,歐洲國家電影市場平均70%至80%是美國影片,只有法國略好壹些,但美國影片也占其國內電影市場的50%。至於電影出口,除法國和西班牙影片等由於語言和文化優勢,可以分別出口到歐洲、非洲等法語國家和拉丁美洲等西班牙語國家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電影幾乎已經完全地方化,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市場。為了扶持歐洲電影,歐盟給成員國售出5個拷貝以上的影片提供壹定資助,但這也如杯水車薪。電影的發展需要市場,而市場的決定者是觀眾。

美國電影的優勢是它的商業化、全球化和貼近觀眾,即便是發生在美國的事,也能引起其他國家觀眾的***鳴,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電影無法比擬的,它也是美國電影贏得市場和觀眾的原因。

面對美國影片的強大實力,中國電影遠沒有走俏歐洲。比如在比利時,不少美國影片的DVD可以輕而易舉地銷售上萬張,而中國電影的DVD最多銷量也不足2000張。盡管中國的許多導演和演員在世界上已頗有名氣,但要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國電影人還要進行電影商業化的探索。

1.國際電影市場概況

在人類諸多的文化藝術形式中,電視和電影的影響力最大。電視作為最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是諸多藝術表達形式的載體,而電影是美術、戲劇、音樂、攝影等多種文化藝術的匯流。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優勢互補的。二者的合作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爐和舞臺。並且,以此二者的合作為契機,可以形成多種文化形式的大市場,這是很多國家從政府到企業最關註的問題。換句話說,電視和電影是壹個國家文化產業的入口,由此也說明了電視和電影的文化敏感性。

這種敏感性首先體現在國際貿易法規的制定中。事實上,自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談判以來,電影業的問題就成為諸多紛爭裏的壹個焦點。美國希望電影業被囊括進談判條約裏以便於電影能和其他商品壹樣參與流通。歐洲國家則堅持認為電影業應該被排除在條約之外,因為沒有配額制度和關稅規定的保護,他們的電影業將抵擋不住主要來自美國的沖擊。當時談判協商的結果是做出規定,允許個別國家保留配額制度。

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談判中,美國又壹次提出關貿總協定中應該包括電影和電視節目。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則以“文化例外”為旗號,經過激烈爭論,終於在關貿總協定裏成功地將這兩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排除在適用於壹般商品的規定之外。

對於歐洲來說,在關貿總協定裏就電影和電視節目所做出的抵制,超出了壹般經濟上的意義。因為在歐洲和其他壹些地方電影被視為民族文化資產的壹部分。商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電影和電視節目、唱片和書籍等,在加拿大被稱為“文化產業”,在英國被稱為“藝術行業”,而在美國它們則成了“娛樂業”。現在,許多國家對文化業實行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上的保護和管理,對什麽是文化和什麽是娛樂還沒有做出區分,而將二者壹律視為文化範圍提供保護。

然而,在1993年烏拉圭談判僵局中,美國的貿易代表、1988—1993年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主管Peter Morici則將電影業基本等同於壹般商業。“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我認為它主要是壹個商業問題,而非壹個文化問題。”“從全球範圍來說生產什麽主要由好萊塢自己決定。我們擁有壹個競爭力很強的行業,這個判斷當然是根據我們銷往世界各地的電影的數量做出的。”

正是因為電視和電影在文化產業中的獨特地位,在國際貿易法規的許可範圍內,圍繞著二者所進行的國際文化貿易戰已經在全球展開。

這是壹場力量懸殊的博弈,就客觀實力而言,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與美國電影相提並論。壹方面,美國電影牢牢控制著美國本土的市場主導權(其國產片票房占全年票房總收入的96%),另壹方面它還跨國界控制著其他國家半數以上的電影市場份額。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 :“壹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占領。”在這樣的貿易戰中,歐洲國家始終沒有放棄。

2.歐洲電影業的保護

在美國制作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大舉進攻前,歐洲許多國家勉力維持著各自的文化特性。對於具有相似政治文化背景和***同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而言,政策壁壘是它們最有效的手段。制定文化保護法是保持民族創造力不竭的方法之壹。如此壹來,美國的許多貿易合作夥伴在從鞋子到計算機的各種商品都大開通商之門,但在外國視聽產品的交易中堅持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度和關稅。文化保護法允許許多國家鼓勵本國的電影創作,否則在好萊塢攫取全球市場的努力面前那些國家的這壹行業將難以為繼。然而即便有了這樣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國家自己的電影業利潤只相當於美國娛樂業的壹小部分。而且,美國發行商將這樣的法律稱為貿易壁壘加以抵制。

2003年8月31日,歐盟各主要國家的文化部長們出席了在威尼斯電影節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這個發布會的主題是如何促進歐盟各國間電影的相互交流,推動歐盟各國電影業的***同發展。這份最終報告的題目是:歐洲電影作品在歐盟內部的運作機制和新技術。報告壹開始就歐洲電影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給予了說明,盡管歐洲擁有非常優秀的電影傳統,而且各國每年電影的產量也很高,但是電影的收益卻不容樂觀。很多國家的電影只能在本國流通,並且面臨來自美國商業大片的強大沖擊。報告認為,歐洲是壹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歐洲的電影只有全面進入歐洲市場,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歐盟各國之間就必須加強合作。就像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意大利文化部長的發言所指出的,歐盟各國部長們實際上探討了振興歐盟電影業的第三條道路,就是在既不實行電影保護政策,又不改變歐洲電影固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通過加強歐盟內部各國之間的發行體制,實現歐洲電影的復興和繁榮。③

為了減弱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歐洲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式。壹種方式是壹些歐盟成員國通過設立某種標準,規定電影院放映非歐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在法國這個標準被定在40%。另外壹種方式就是引進較小比例的美國影片以緩和國內電影業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方式上,法國政府的立場比較強硬。每壹張由法國影院售出的電影票,票價的壹小部分都會用於資助法國的電影制作。因此如果美國電影票價銷售占到法國總票房的60%,將會有壹大筆錢被法國電影行業利用。第三種方式是歐洲國家進壹步互相開放市場,而且還接納了壹定數量的非歐美國家電影。以法國電影為例,其本國電影所占份額已經達到38%,如果再加上其他歐洲國家電影所占據的6%,其他非歐美國家所占據的2%,這個松散的“非美電影集合體”基本占據了接近半數的法國電影市場。換句話說,在法國電影市場上,非美國家電影所占份額幾乎可以和強大的美國電影平分秋色了。正如有的理論家所說的,“人們試圖以好萊塢的全球戰略來抗衡好萊塢”。強調藝術的歐洲電影產業與崇尚商業的美國電影產業在相互博奕之間逐步達成壹種動態平衡。④

此外,為了支持歐洲視聽文化的發展,歐盟建立了“媒介計劃”(the Media Program)。歐洲委員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構築壹個歐洲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多媒體制作的工業機制,從而與非歐洲的視聽產品相抗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歐盟在2001-2005年裏為之設立了40萬歐元的預算撥款。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歐盟還試圖盡量充分利用歐洲的電視頻道資源以獲得視聽業最大程度的發展。開發和鞏固市場花費甚巨,但歐盟認為這將提高該行業的經濟收益。如果歐洲的諸多電視頻道能夠把它們的壹部分資源用於歐洲電影的宣傳上,將會大大提高後者的普及度;而且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盡管跟美國的奧斯卡相比差距還很大,但它對歐洲電影業的發展也是個極大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