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tatic/169775241201072062515986/作為壹部災難片,開頭不足5分鐘的地震特效壹晃而過,技術水準粗糙,絲毫無法與好萊塢災難大片相比,即便與日韓的災難片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作為壹部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的親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極差,將馮小剛不善於講故事的缺陷暴露無遺,親情戲也經常停留在喊口號式的表達,要麽就是電視劇套路的聲嘶力竭賺人眼淚,情感主線在整部影片中顯得很弱,缺乏鮮活生動細膩的情感表達,甚至讓人感覺,劇情東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為了結尾徐帆張靜初母女相認那場戲拖時間,但其實並未起到讓觀眾情感不斷醞釀發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認戲盡管容易催淚,但高潮效果並不強。此外,幾十年的時代變遷、社會轉型也並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現,使得影片的視野極為狹小,反映時代的道具服裝漏洞百出,讓影片打出的“史詩片”旗號也徹底失敗。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鏡頭語言和蒙太奇組接上毫無藝術感和個性可言,故事講述和段落銜接方式簡直就是電視劇水準,也就是說,《唐山大地震》打著大片的旗號,實際上販賣的是電視劇的貨色,居然還厚顏無恥地按照大片標準提高電影票價,馮小剛以及華誼公司發“國難財”的心態可見壹斑!如果妳還對《大地震》抱有希望的話,筆者可以送妳壹句廣告語“推廣”壹下本片——花電影的錢看電視劇,《大地震》是妳的好選擇!
《唐山大地震》極力把自己包裝成壹部特效災難大片,在上映前觀眾所能看到的有關《大地震》的視頻中,無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場景,給人影片以地震場面為主打的錯覺,實際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戲也就是15分鐘時間,大地震的特效場面更是不足5分鐘,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講的都是徐帆壹家人震後幾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從整體風格上說本片根本不是什麽災難大片,而是更傾向於上世紀80年代內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單把這5分鐘的地震特效大場面拿出來審視,問題依然多多。首先,從影片結構上講,故事沒開始多久,就迅速進入地震場面中,無論是對徐帆壹家人的熟悉和認識,以及對地震來臨前氣氛的烘托,觀眾都缺乏情感的醞釀時間,因而當災難到來時,觀眾也就很難對徐帆壹家人提心吊膽、牽腸掛肚。而且災難場面開始得快結束得也快,觀眾還沒看過癮就完了,就好像豬八戒吃人參果,壹口吞下肚根本沒沒咂摸出滋味。可見導演對災難片的想法和設計都相當業余,想想好萊塢災難片在災難前的種種鋪墊和烘托,就能輕而易舉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內地大賣的《2012》來說,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災難場面,導演在開頭也並不馬上拋出,而是花了不少筆墨來做鋪墊,用開裂的地表、蒸發的湖泊來營造災難迫近的感覺,同時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後,當災難來臨時,觀眾早已醞釀發酵的情緒就能馬上被災難場景吸引,主人公壹家的安危也時刻牽動人心。《大地震》根本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僅僅玩了個“車震”之後是“地震”,因而就沒法達到好萊塢災難片同類的吸引觀眾的效果。而且,整體地震場面以及震後場面僅僅對準徐帆壹家人的經歷,缺乏對唐山大地震的整體展現,從這壹點來說,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實的。
5分鐘地震特效場面在細節上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特效的細膩感和逼真感遠遠不夠,魚兒從魚缸中跳出,墻壁被震開的裂縫、從樓上跳下然後被亂石砸倒的人,電腦特效都能明顯讓人感覺到粗糙和假。還有壹個bug明顯的鏡頭,就是大地震剛開始時,壹個遠景鏡頭展現出天現異象,強震突襲,此時仔細看這個鏡頭中的廣場上,有壹人還在閑庭信步,可見拍這個鏡頭時,並未設計這是大地震的開始,因而也並未要求廣場上的那個人做出驚慌和躲避的動作。如此特效水準,馮小剛還敢到處誇耀“特效比《2012》還貴”,這樣說要麽是胡亂吹牛,要麽是被人家當了冤大頭了。其實,中國大片的特效水準究竟幾何觀眾心理都有數,鮮有舍得花大錢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災難大片就是個燒錢機器,花得錢越多出的效果越好,還別說《大地震》,把日韓災難片算在壹起說,亞洲電影這種想用“打折價”拍災難片的思路,只能是越發顯出自身與好萊塢的差距。
只要揭開《唐山大地震》災難片的假象,當地震災難場景結束,進入徐帆壹家人的震後幾十年生活,妳就會發現本片故事片的真實屬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故事片的繁盛時期相比,《大地震》講故事、塑造角色的水準也是格外差勁的,也就是跟當下電視裏播出的煽情家庭劇、親情劇的壹般水準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連的兩段——張靜初飾演的女兒方登的生活情感經歷,徐帆飾演的母親以及李晨飾演的兒子方達的生活情感經歷,這兩段故事彼此並無甚緊密聯系,只是在結尾母女相認時才產生交集,導致影片的親情主線並不鮮明。最要命的是,分別審視兩段故事,都無甚精彩感可言,也沒什麽生動精致的細節,淪為平淡無味的生活流水賬,特別是張靜初這條線,無論是跟養父母的親情對手戲,還是跟陸毅的愛情對手戲都毫無亮點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並無完整流暢的展現,跳躍感過強,讓人搞不明白張靜初怎麽壹會兒給人當家教,壹會兒又嫁給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壹會兒是個登三輪的,壹會兒又開轎車當老板了。有的人開玩笑說,《唐山大地震》是華誼公司準備投拍的同名電視劇的超長宣傳片,就是對影片糟糕故事的絕佳調侃。這實際上暴露了馮小剛擅長插科打諢的喜劇,不擅長講故事的正劇的導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劇《甲方乙方》和《不見不散》其實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幾個彼此聯系並不十分緊密的段落組成整部影片,而並不是壹個完整流暢、銜接緊密的故事。《集結號》也有戰爭場面精彩,但壹到戰後需要講故事的情節,影片水準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誠勿擾》算是馮小剛首次把壹個故事講得流暢舒服的特例,結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將馮導打回了原形。
其實,《唐山大地震》的預告片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馮小剛對影片整體故事水準的不自信。目前大家在各種視頻載體上看到的《大地震》終極版預告片,就是那個用時光倒流的方式展現地震場面的預告片,用好萊塢的標準看只能算是個前導預告片,壹般在影片上映前半年或者三個月的時間內推出,用吸引眼球的鏡頭向觀眾揭示影片的冰山壹角,充分調動觀眾對影片的好奇心,終極版預告片則是對影片大概劇情和風格的壹個完整呈現。而《大地震》的這個終極版預告片僅僅展現的占影片極少部分的唐山大地震的內容,占影片絕大部分劇情的震後故事則壹個鏡頭沒有。這充分說明,導演及出品方只想利用唐山大地震情結以及渲染特效來忽悠觀眾,不願讓觀眾看到支離破碎、無聊乏味的震後故事。筆者忍不住會想,真要把震後故事為主剪壹版終極預告片,《大地震》將會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呢?那種觀眾在電視劇中習以為常的親情沖突、情感糾葛,就完全會讓《大地震》的真面目露餡了!
《唐山大地震》最像電視劇的壹點,就是毫無電影感的攝影和蒙太奇。如果我們簡單把電影的類型分為商業片和藝術片,或者商業片和故事片的話,那麽缺乏商業元素的《大地震》絕對不屬於前者,應歸為後者的範疇。既然是藝術片和故事片,那麽通過鏡頭展現藝術個性和氣質,則是展現影片價值和導演水準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作為壹部萬眾矚目的年度熱片,如果在這方面表現差勁,對影片還是導演的名氣無疑都是致命的,而《大地震》恰恰交出了壹份最為糟糕的答卷。在許多年前馮小剛還未成為今日“大導演”的時候,他的影片就被評論界詬病為“掛在銀幕上的電視劇”、“只會使用升降鏡頭”,《大地震》又把這些特點鮮明地展現了出來,整部影片的攝影都平平無奇,毫無鏡頭美感可言,看不出導演在攝影上的創見和想法,藝術氣質更是談不上,基本就是電視劇的攝影水準,即便在風景如畫的杭州和震後重建的新唐山取景,也並未將這些外景地的美感在鏡頭中表現出來。此外,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蒙太奇組接,以及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鏡頭轉換,看不出導演有任何精心設計的成分存在。本來劇情在張靜初、徐帆、李晨的故事上來回跳躍就夠破碎夠無味的了,導演完全可以在段落轉換中巧妙地用鏡頭表達他們之間的親情聯系,來彌補影片在整體性和流暢性上的不足,但是馮小剛卻沒有在這方賣弄下壹絲壹毫的功夫,讓影片直接淪為電視劇的近親水準。
鏡頭和蒙太奇毫無精彩感和亮點可言,那麽影片極力鼓動觀眾去看IMAX則成為壹種純粹斂錢的行為。IMAX並沒有立體效果,只是讓銀幕更大、影片畫質更清晰、場面更震撼,觀看特效大片、動作大片以及畫面優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對於壹般故事片來說則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鏡頭美感無從談起,那麽IMAX的這些技術優勢全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優勢根本無從發揮。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鐘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銀幕上出彩,但觀眾花大錢看IMAX僅僅是為了那5分鐘的享受,這不純粹是有錢燒的樂意當冤大頭嗎?此外,據筆者的現場觀感來說,《大地震》的膠片洗印也十分粗糙,畫面清晰度和色彩感都嚴重不足,甚至有多個模糊鏡頭出現,很難相信壹部年度大片會有這樣的問題,某院線知情人士向筆者揭示了真相——出於急功近利的斂錢目的,影片還未完全制作好就開始洗印膠片,結果導致上述種種問題出現,即便是本應由更好畫質表現的IMAX膠片中,上述問題依然存在!對此不信的觀眾可以在觀影時特別留意下影片的畫質,看筆者說的是否屬實,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妳覺得還有看IMAX的必要嗎?
《唐山大地震》在劇情上也未體現出壹部大片應有的成熟之處,漏洞百出的劇情和與時代不符的道具也顯得很“電視劇”,影片中不少無用的“廢橋段”更是這壹缺點的集中體現。毛主席逝世這場戲除了喚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記憶,延續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緒之外,在劇情上毫無作用可言,似乎只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筆者對能否達到這個目的也有質疑,對於80後、90後的觀眾主體來說,毛主席逝世能產生影片想達到的情感作用嗎?李晨蹬三輪在杭州碰上陳道明更是典型的電視劇式的巧遇,無論前後都沒有能跟這場戲呼應的情節,使得這場戲顯得格外無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說母親舍女保子的災難經歷,也顯得過於“祥林嫂”,觀眾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強調那麽多遍嗎?後面的劇情中還有個張靜初帶著女兒當家教,女兒被誣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節,似乎也只是為了突出張靜初帶著女兒生活的不易,對於整體劇情來說也屬可有可無。最後結尾處出現壹個真實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顯得十分突兀,作用僅僅是通過他的目光展現壹下大地震紀念碑,這個情節為什麽不能由片中角色來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紀念碑不可?此處恐怕是照顧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慮多些吧!
最後再對華誼公司對《大地震》無良的漲價行為表達壹下不滿,最近媒體紛紛公布《大地震》的提價舉措,在首輪映期內,各類城市最低票價分別為:A類城市35元、B類城市30元、C類城市25元,這組數字要比通常的最低票價上漲5至10元。據悉最高票價很可能會達到90到100元,而IMAX版的票價肯定要100元以上。這種漲價行為不僅是華語片中前所未有,就是好萊塢大片也從未有如此高的“最低票價”。讓人不僅要問壹句“憑什麽”?妳要是壹有著頂級明星陣容、特效場面動作場面豐富的商業大片倒也罷了,至少下了血本有個漲價的理由,但《大地震》這種電視劇水準的故事片,壹無頂級巨星、大場面也欠奉,漲價的理由何在?即便《大地震》像宣傳的那樣投資高達兩億,但馮小剛說了,壹半的錢是唐山市政府出的,所以這片得叫“唐山大地震”,那麽片方的實際投資只有壹億,而且其中植入廣告甚多,相當於又分擔了壹部分投資,這樣看來《大地震》的投資並不驚人,絕不需要高票價來回本,那麽這種漲價行為只能理解為借機大發“國難財”。《大地震》在造勢時又是唐山萬人首映,又是劇組人員在遇難者紀念碑前默哀,處處強調平民屬性和親情屬性,但在票房上卻如此不“平民”,讓觀眾去影院體驗質樸親情要付出如此高昂的金錢代價,這無疑揭示出影片假親民、真斂財的嘴臉,利用中國老百姓的地震情結行斂財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