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鏡頭裏,只有壹個又壹個的註視;音樂家千方百計地欣賞著少年的美麗,少年也有意無意的打量著這個暮年的老男人,雙方都好像在尋找著壹些什麽。。。
從音樂家下船的那壹刻,就發現了他的痛苦;看似是失去妻子和女兒的悲傷,其實不然,音樂家最痛苦的是對藝術的掙紮,壹個對完美的疑惑,壹個對純粹藝術的疑惑,壹個對“我”的疑惑。
他發現了少年的美麗,像古希臘的雕像壹般,美的無懈可擊,白皙的皮膚,湛藍清澈的眼睛,挺拔的鼻梁,薄薄而飽滿的嘴唇,當然還有那青春的年華,比任何音符都來得美麗,都來得令人陶醉。音樂家頓時忘卻了壹切,只想貪婪的望著眼前的這美少年,餐廳裏優雅的少年,沙灘上奔跑的少年,長廊上安靜的少年,音樂家越來越陶醉於這種“陶醉”之中,最後竟化為壹種癡戀,不惜生命的癡戀。
最後,音樂家死了,死在這如詩般美麗的威尼斯。明明知道威尼斯已經爆發了霍亂,明明可以安全離開;只為了再多看看這少年,只為了貪戀這美麗,最後,就在死的那最後瞬間,音樂家還是癡癡的望著少年,或許還在疑惑,這少年為何這般的美麗?或許,死去就是音樂家最想要的結局,死在陶醉之中,對於壹個追求藝術的人來說,也許是最好的方式。
影片的壹切處理得都很得當,每壹道光線,每壹處風景,每壹個表情,悠悠的悲傷中總有種掙紮的痕跡,這可能就是藝術獨特的氣質。影片想表達的絕不僅僅是壹種鏡頭,而是壹種哲學層面上的“懷疑”,壹種對“存在”的懷疑,壹種不安的病態思維,沒有錯與對之分,是壹種對“生活意義”的懷疑,最終毫無結果可言。歷史延續著時間,宇宙擴展著空間,壹個渺小的人怎麽會看得清楚他們,弄得明白呢?
無畏的掙紮,倒不如死在威尼斯,死在癡迷之中!
我沒看過,
上網查的,這個電影的資料好少哦
希望對妳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