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剛開始的時候,我媽用粉筆在地上畫蓮花,以示大餅。電影進行到壹半時,餡餅俯瞰海底。先是魚形成壹朵蓮花,然後變成母親的樣子,最後疊加在沈船上。
所以準確的說,蓮花代表了白對母親的思念和愛。與此同時,李安特意安排安提給派講解舞蹈,由此引出了壹個關於蓮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蓮花。當派問安提森林中的蓮花是什麽意思時,她沒有回答。
直到進入整部電影最關鍵的壹集:食人島,我們才恍然大悟。派夜裏在森林裏采了壹朵蓮花,打開壹看,裏面是壹顆人牙。於是“林中蓮花”的比喻和指向就可以在這裏完成了。第壹個故事是派的幻想。
那麽他在島上的行動壹定是各種現實的投射。蓮花是對母親的向往,蓮花裏的人牙代表著母親的遺骨,也就是死亡。而母親的身體其實就是整個食人島。島是母親,島下湧起的酸潮是母親的末日。
酸潮是壹個比喻,意思極其明確恐怖。如果妳想表達妳母親去世的形象,有很多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是,潮水慢慢淹沒島嶼,這意味著妳的母親溺水或鯊魚啃島的根部,這意味著被埋在鯊魚的肚子裏,等等...
但是李安選擇了壹個幾乎與海洋無關的不尋常的比喻:酸。這種酸自然是人的胃酸。酸性潮水沖到了島上。這個圖像顯示母親是被胃酸吃掉消化的,所以遺骸的代表就是牙齒。餡餅吃了島上植物的根,老虎吃了狐貍,比喻吃了母親。
有壹種說法是根莖和狐貍代表屍體的肌纖維和蛆蟲,代表同類相食。這兩個比喻在電影裏是不能引用的。如果李安要設定壹個比喻,他不會只設定壹次,而是會多次重復,或者再找壹個參照點。所以這個猜想是真是假,是否需要如此小心翼翼地暗指,有待商榷。但是食母者是毫無疑問的。
在影評的最後,馬伯庸說:“李安把第壹個故事描寫得很美,但對第二個故事卻吝嗇得連壹個鏡頭都沒有。他甚至用隱喻來表達第三個故事。他把現實包裹在美麗的糖衣裏,把殘酷的三明治放在現實裏,遞給大家。”
作家和保險公司相信第壹個故事,而派自己相信第二個。至於觀眾願不願意剝幾層糖紙,就看他們自己了。?
李安在采訪中被問及第二個故事時,回答閃爍其詞,稱故事拍完就交給觀眾。這是壹個聰明的舉動。他放棄了最權威的導演解釋權,讓觀眾爭論不休。不同意是保持電影長久魅力的唯壹途徑。所以我們不用指望從他那裏得到明確的答案,只要相信自己的內心就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2001出版的揚·馬特爾同名小說改編的3D電影,由李安執導,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阿迪勒等主演。
影片於10月22日在國內上映,2012,165438。影片講述了皮皮遭遇海難,失去所有家人的故事。他和壹只孟加拉虎在救生船上漂流了227天,他和老虎之間建立了奇怪的關系,最終* * *克服了重重困難,獲得了重生。2013該片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擴展數據:
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導演李安講了兩個故事。壹個是少年派馴服老虎的故事,壹人壹虎相依為命,漂流海上求生;另壹個是人們在救生艇上自相殘殺的故事,青年派在浴血奮戰後獨自幸存。
選擇相信哪個故事並不難,但選擇哪個故事更能顯示壹個人的“三觀”。如果妳選擇了第壹個故事,妳就選擇了跟隨它,就像派說的那樣。如果妳選擇了第二個故事,妳就選擇了直面慘淡的人生,就像魯迅說的那樣。
但這兩個故事都不是真的,或者說都是真的,都是虛幻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