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提到的馬克斯·科恩書店位於英國倫敦查林十字路84號,每年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書迷來此朝聖。這似乎已經成為全世界書迷的壹個暗語。舊書店雖然久經洗禮,但它的光芒從未褪去。我相信這些粉絲千裏迢迢來到萬裏,是為了自己和海聯向這家書店致敬。
本書主要記錄了美國紐約女作家海倫·漢芙和英國倫敦馬克斯·科恩書店的弗蘭克之間的壹段純粹的圖書關系。這不僅僅是壹個買書人和賣書人之間的故事,而是兩個懂書、懂書、愛書的人交織在壹起的命運。他們的通信持續了20年。讀完這本書,海聯和書店的故事深深觸動和戳中了讀者的心。
這本書之所以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並引起他們的共鳴,是因為它真實地再現了公眾來信的內容。書中的文字沒有經過裝飾和包裝,所以當我們閱讀這本書時,我們有壹種身臨其境、回到作者時代的感覺,就好像那些信是寫給我們的壹樣。
今天,我們就以海聯與書店的交集為主線,來解析這個純粹而感人的故事。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我將分析海蓮的《書之寶》,並給我們當代人以啟發和思考。
1.為什麽海蓮和弗蘭克隔著大西洋結緣?
壹個是住在紐約的作家,另壹個在倫敦經營自己的書店。兩個看似沒有交集的人,卻因書走進了彼此的生活。這也許就是存在於黑暗中的命運。
海蓮雖然是壹個並不富裕的作家,但她沈迷於書籍,她對書籍的紙張質量、排版和裝訂都有很高的要求。美國的書籍要麽是印刷粗糙、外觀蒼白的紙張,要麽是價格昂貴的珍本書籍。所以在紐約,她總是買不到她想看的書。
壹次偶然的機會,有壹天,她在壹份文學周刊上看到了馬克思·科恩書店發布的廣告。廣告上說這家書店專營絕版古籍。於是海蓮試著寫了壹封信,並附上了意向書。海聯在信中提到,如果對方恰好有這些書,並且每本書的價格不高於5美元,對方可以直接將這封信視為訂單。
就這樣,這封信穿越了大西洋,到達了3000英裏外的弗蘭克手中。
面對素未謀面的海蓮,弗蘭克絲毫沒有懷疑和怠慢,很快就把賬本和發票送了過來。在後來的日子裏,弗蘭克為海蓮找到了許多經典而實惠的書籍,如《新約全書》、《牛津詩選》、《羅馬對話》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現在觸手可及的書籍對於當時的海聯來說是特別奢侈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她珍惜弗蘭克寄來的每壹封信和每壹本書。
海蓮買書的經歷就像我們今天的網購。現在,哪家書店會在沒有妳付款的情況下送貨?恐怕沒有。在那個時代,他們所有的交易都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最簡單的信任之上。
海蓮需要書,所以弗蘭克去二手市場找書。壹場長達20年的賬面保證金開始了。
2.為什麽他們的通信可以持續20年?
在那個沒有語音通話、沒有視頻的年代,海蓮和弗蘭克的交流持續了20年,這是壹個奇跡。
對於海蓮來說,3000英裏外的倫敦比紐約街上的書店更近,因為她不用下樓,只需寫封信就可以收到書。雖然她和弗蘭克的書店隔著大西洋,但她心中的距離卻觸手可及。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真正的距離不是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
海蓮起初只和弗蘭克通信。後來,書店的其他員工,甚至弗蘭克的妻子和弗蘭克的鄰居也加入了與海蓮的通信。他們在信中聊了很多,並互相講述了他們最近的工作。他們之所以保持這麽長時間的通信聯系,是因為他們早已超越了買賣雙方的關系。
雖然海蓮並不富裕,但她仍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購買火腿、雞蛋、牛舌等食品並送到書店。要知道,當時二戰剛剛結束,英國急需物資。這些食物對書店的員工來說很珍貴。
海蓮自己認為送這些食物意義不大。她認為書店送的書可以和她朝夕相處,而自己送店員的食物可以在壹周內吃完,所以她認為這是壹種相當不劃算的禮物交換。
書店的店員希望停止向海蓮送飯,並建議海蓮用省下來的錢去倫敦看望他們。
這也是海聯最大的夢想。她夢想著這壹天很快就會到來:她慢慢走下輪船和火車,踏上布滿灰塵的人行道,走進查令十字路84號,看壹眼“她的書店”。為了接近書店,她還委托壹位去倫敦的朋友代她參觀書店。
在那個沒有視頻的年代,海蓮只能憑想象畫書店。有人同情海蓮,所以才那麽難遇到書店的工作人員。但我認為海蓮很幸運,因為她已經成為書店的壹部分。有這樣壹群朋友期待著她抵達大西洋彼岸的倫敦,這是多麽幸運啊。
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城市裏,但書店遍布大街小巷。但又有多少人能有海聯的運氣呢?
3.海聯和書店的最終交匯點在哪裏?
命運的暗線將如何繪制他們兩人也是讀者最關心的地方。
1968 10,海蓮還是收到了弗蘭克的來信。但當時她怎麽也想不到,這是弗蘭克寫的最後壹封信。
直到第二年(65438+10月8日),海蓮才收到弗蘭克女兒的壹封遲來的信,信中提到了壹條令所有人感到遺憾的消息。原來弗蘭克先生幾個月前因病去世了。
書中沒有提到海蓮看到這封信時的心情。她只是說:如果妳碰巧路過查令十字路84號,請給我壹個吻。我欠她很多。
或許海蓮想淡化這種悲傷。但我們不難想象,她壹定是淚流滿面,因為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已經離開了。這種感覺應該不亞於俞伯牙失去知己鐘子期後的悲痛。
至此,他們長達20年的書信往來也宣告結束。他們之間美好而真摯的疏離也永遠定格在了那壹年。
在這20年間,海蓮多次受邀前往倫敦,但她從未踏上那片向往已久的土地。她從未有幸目睹過這家書店的風采,也從未在弗蘭克去世前問候過他。這也是本書最可悲的地方。
有人曾問:海蓮和弗蘭克之間有愛情,否則他們怎麽會通信這麽久?然而,大多數書迷,包括我自己,都認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從大道到簡單的知己,壹種由知識和對書籍的熱愛交織在壹起的書籍邊緣。
4.海聯與書店的故事給了我們當代的啟示。
海蓮非常珍惜書籍。到什麽程度?
有壹次,她收到弗蘭克送的壹本書,愛不釋手。甚至她也認為自己配不上那本書。書中的這段話也給了我們答案。
憑借其閃閃發光的皮革封面,古雅的燙金標題和漂亮的印刷字體,它應該在英國鄉村的木制豪宅中;壹位優雅的老紳士坐在火爐前的皮搖椅上,緩慢而溫柔地閱讀...與其住在破舊的公寓裏,不如讓我坐在破舊的沙發上瀏覽。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海蓮的眼裏,這本書已經是壹件藝術品了,不應該受委屈。
海聯對書籍的珍視,也喚醒了我們如饑似渴的閱讀文化。從海聯和書店的故事中,我有兩個想法:
1.多讀書,因為讀書可以讓妳認識更多的人。
樊登曾經說過:那些讓妳苦苦思索的問題——關於愛情、晉升、創業,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而這些問題大部分都得到了解決並被寫進了書裏。可以說,書籍是大多數問題的出口。
在生活中,我們無法與這些才華橫溢的人交朋友,壹個人對思想的理解畢竟是有限的。在這本書裏,我們可以接觸到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所有專家。這些人物的經歷都是經過實踐打磨的,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幫助我們答疑解惑。就像《孫子兵法》被壹些企業列為員工必讀之書壹樣。
有些人買壹張30元起的電影票都不眨眼,喝壹杯40元起的咖啡也不難受。然而,當他們要求他從25元起買壹本書時,他不忍心放棄這本書,對此我也不理解。書籍應該算是目前性價比最高的生活方式了。花幾十塊錢,卻可以陪我們壹輩子。就像海蓮壹樣,她的生活因為讀了這些書而充實和滿足。
雖然閱讀不是壹個快速獲利的過程,但它會逐漸滲透到我們的身體中,並增強我們的格局和認知。讀書是壹輩子的事情。無論妳遇到什麽樣的困難和挫折,總有壹本書能指引妳砥礪前行。
2.這本書需要重讀
俗話說,如果妳讀壹本書壹百遍,妳就會看到它的意義。
當我們閱讀第壹篇文章時,我們經常是帶著理解內容的目的閱讀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沒有時間思考。在第二次和第三次閱讀時,我已經失去了理解的負擔,所以我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
此外,當我們第壹次閱讀時,我們的年齡和經驗不足以幫助我們完全理解這本書的含義。就像壹些經典壹樣,我們在年輕和中年時閱讀它們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著名文史專家許子東老師說,老舍的《駱駝祥子》他讀了三遍,每壹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他第壹次只是把它當作壹個故事來看,看到了被萬惡的舊社會壓迫和剝削的祥子。
第二次,他看到老舍通過祥子訴說個人命運。
第三次,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所以壹本好書值得細細咀嚼,反復閱讀。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溫故而知新的道理。
就像我們交朋友壹樣,第壹次見面只能知道她的名字、家鄉、職業等基本信息。但多見幾次面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她的性格和品行。
讀完海蓮和書店的故事後,我們為自己沒有讀書而感到內疚。雖然我們比海蓮有更豐富的閱讀條件,但我們的心沒有海蓮那麽充實。擁有這樣壹本書和壹家書店作為精神寄托,海聯是多麽幸運。
我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我們重拾閱讀的習慣,找到我們的精神寄托。雖然我們很多人沒有去過倫敦,也沒有見過查令十字街84號,但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