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由杜拉斯的
小說
《廣島之戀》拍攝而成的同名電影,感受頗深刻。
電影畫面是破碎的,僅由兩個主人公反復的訴說,以及單調急噪的鋼琴音樂,透露著不安和絕望。杜拉斯是壹個風格獨特迥異的女作家,那些斷裂、急促、重復的詞語在她的筆下充滿了美麗與震撼。杜拉斯在晚年用憂傷的語氣說:“盡管絕望,還要寫作,是帶著絕望的心情寫作,那是怎樣的絕望啊,我說不出它的名字……”法國的評論解說:“杜拉斯的作品不是女人的作品,它們是如此的強悍有力。”作品象人,絕望而頑強地掙紮在死與愛的邊緣。這種掙紮的心態,與自己與過去毅然斷絕關系的倔強心態,在《廣島之戀》裏成了隱含的主題。
電影講述了壹個法國女演員來到廣島拍攝國際性的和平宣傳片,內容是戰後日本的狀況。在廣島邂逅壹個男子。她向他講訴二戰中自己最初的愛戀,以及死去的愛人——壹個年輕的德國軍官。在她的家鄉內韋爾,人們反對他們的愛情。人們暗殺了德國軍官。當她的戀人在她懷裏變冷的時候,內韋爾也解放了,但是她卻瘋了。十四年後,她來到廣島,男子喚起了她心中的愛情。她把他甚至當作死去的戀人,向他傾訴自己壹刻也沒有忘記過的痛苦。男子要求她留下來,留在廣島,因為他愛上她。她在走與留之間徘徊著。
她壹直以為自己是忘記了痛苦的。但是卻在內心深處壹遍壹遍懷想自己的青春歲月。她是被毀滅的。在內韋爾,勉強活下來的她已經為了愛情而死去了。又在廣島為了愛情而復活。去與留,念與忘。神秘的男子壹直是深愛著她的:在她悲傷顫抖的時候緊緊按著她瘦弱的肩膀;在她不願啟齒的時候要求她竭力回憶;在她憤怒尖叫的時候給她倒酒,握住她的雙手;在她哭泣的時候為她捂住雙眼——倔強地、深刻地、頑固地愛著她。他要求她留下來,結束內心不安的痛苦的日子,和他壹起住在廢墟上的廣島。她在這要求面前壹再退縮。最後她捏著拳頭怒不可竭地說:“我壹定會把妳忘記的!看我怎樣忘記妳!”男子過來握住她的拳頭,她擡起頭說:“我知道了,妳的名字叫做廣島。”男子微笑著說:“是的,我的名字叫做廣島,而妳的名字叫做內韋爾。”電影戛然而止。留下最後壹句耐人尋味的臺詞。而她的去留已經不再是關鍵。
最後壹句話堪稱全片的主旨所在。當把人上升到城市的地位身份時,整個電影的意義就完成了壹次飛躍:不再局限於個人的愛恨情愁這樣的小題目,而是上升到戰爭對整個人類生存的影響和威脅。我想,這才是杜拉斯想要表現的主題。廣島是被人類的文明和仇恨所毀滅的城市,在這部鏡頭搖擺不定、畫面破碎的電影裏,有限的壹段完整的全景鏡頭被長時間地用來描寫二戰中廣島被原子彈毀滅時慘不忍睹的情景,和人被原子彈輻射影響而產生的身體畸形變異。廣島是壹座沒有歷史,沒有回憶的空城,它的壹切,都要從毀滅開始算起。而這樣的狀態,正與杜拉斯筆下人物的狀態相契合。所以,當表面完整安好,但是實際上從內部、從精神上被毀滅了(愛情)的內韋爾遇見了毀滅之後重新建立起來的廣島時,電影被賦予了歷史的、人文的全新意義。當女主角面對著廣島闌珊的夜色,絕望而沈醉地喃喃自語道:“在這永不醒來的黑夜,在廣島,請妳把我吞噬了吧。”看電影的人不禁渾身壹陣顫抖,眼鼻酸澀。
杜拉斯本人在二戰中受到過很深的傷害,亦受到很深的震撼。在西貢的童年時代,她與她的家庭過著與殖民者身份不符的艱難生活。強烈的物質欲望與現實生活的脫節造成了她早熟而輕狂的性格,內心奇異的自卑表現出來是對以母親為首的家庭成員的既愛又恨,以及在外表和舉止上的誇張與冷漠。有著天使般甜美笑容的杜拉斯漸漸變成壹個內心極度自私敏感的人。對於政治她沒有專門的興趣,她所關心的,是被毀滅的人的生存狀態,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在極度的愛與恨之間,如何取舍,以及是否需要面對取舍。從她最出名的小說《情人》可以看出她對於往事的沈溺。而《廣島之戀》也鮮明地體現了這壹主題特征。
看這部電影之前,也看過壹些杜拉斯其他的作品,比如《情人》。壹度在漫天遍野的小資狂潮中言必稱杜拉斯,個性鮮明的女作家成了時尚矯情的代言人。但是杜拉斯絕非壹個瓊瑤阿姨般的浪漫寫手。她筆下的愛情真實而殘忍,如同壹種禽鳥,相愛的禽鳥會壹直爭鬥下去,直到雙方都精疲力竭,氣絕身亡。如果在愛情裏面出現生與死的場面,也壹定不會是徇情,而是鬥爭。杜拉斯是自私自愛的,連帶她筆下的人物也是自私自愛的。我在《情人》裏只看見小女孩的成長,甚至是利用了那個男子來完成自己的成長與蛻變。愛情,在這場殘酷的遊戲裏面被傷害得體無完膚。許多年以後,當雞皮鶴發的杜拉斯再次以深情的目光回望少年時代的情人的時候,她寫下了《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這壹次,愛情才真正產生,因為她也終於成熟,不再需要利用他的力量了。而他,在她的世界裏,也已經是壹個過去的,沒有威脅的,終於可以帶著溫情去回憶的純粹的男子了。
當然,壹部作品應該有不同的解析視角,尤其是像杜拉斯這樣壹個謎壹樣特立獨行的、倍受爭議的女子,她本人的思想、經歷以及她的作品,《廣島之戀》(電影)或者《情人》(小說),都不能夠簡單地下壹個定論。而其人其事的風味與魅力,正是來自於欣賞者不斷發掘、不斷了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