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原名聶守信,1914,2002年2月-1935年7月,17),中國音樂家,曾為中國國歌《子義曲》、《義勇軍進行曲》作曲。
生活簡介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出生在昆明。聶耳從小就熱愛音樂。1918在昆明師範附屬小學就讀。在業余時間,聶耳自學了長笛、二胡、三弦和秦越,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民辦求是小學高年級,1925年考入雲南省第壹聯合中學。
1927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第壹聯合中學,進入雲南省第壹師範。在校期間,參加學生組織的“讀書會”活動,和朋友壹起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演出。在此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 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持的“嶽明歌舞劇社”,擔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論中國歌舞》,因批判李而被迫退團。1932 11加入聯華電影公司,參加“蘇聯之友”音樂組,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 * *制作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負責音樂部門,成立百代樂隊(又稱森森樂隊)。這也是聶耳收獲最多的壹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 1聶耳任蓮花二廠音樂部主任。7月1935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遊泳時溺水身亡。
■他是壹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也是壹位革命者。正是因為後者,前者才能輝煌。
“文載道,詩言誌,樂為心”。聶耳本人,乃至他的不朽之作,都是那個民族危亡的特定時代所創造的。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是當時環境中人的心聲。日本侵華的風暴和國內的抗日群眾運動激起了他心中澎湃的情感,音樂和革命從此結合在壹起。1932年,上海“壹二·二八事變”爆發十天後,也就是2月7日,聶耳在日記中第壹次提出了“如何做革命音樂”,當時是在外面炮聲隆隆、難民四處奔走哭喊的環境下。聶耳是天才的音樂家,也是革命家,正因為後者,前者才能輝煌。他的壹系列作品,尤其是《義勇軍進行曲》,是* * *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義勇軍進行曲》第壹次在銀幕上響起時,正巧聶耳犧牲了,但這首歌作為國民革命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享譽世界。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這首歌經常被英國、美國、印度等許多國家的電臺播放。在戰爭結束前夕,國務院還批準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新中國成立前夕征集國歌時,周恩來提出用這首歌,在新政會上獲得壹致通過。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後每年的國慶節,聶耳創作的樂曲都演奏得氣勢磅礴,足以告慰死在異國他鄉的英靈。
■我的音樂生涯只有兩年,卻創作了很多影響了我幾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的時候,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深秋深入天橋等地,用有限的錢搜集北方民樂資料,聽著賣嗓子賣武的吼聲。他在上海辛苦工作了壹年,買了壹把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
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從1933到1935只有兩年,但他幾十年來創作了《道路之歌》、《碼頭工人之歌》、《拓荒者》、《新女性》、《畢業歌》、《賣報歌》、《鐵兜帽下的歌女》等。這些輝煌成就除了他個人的天才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最底層。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記中總結道:“音樂和其他藝術、詩歌、小說、戲劇壹樣,是在代替大眾吶喊,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有新的內容和表現,要求作曲家有新的態度。”
出身貧寒的聶耳,對勞動群眾有著深厚的感情,看不起那些自我陶醉在“象牙塔”裏,為少數人服務的人。他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深秋用有限的錢深入貧民窟、立交橋等地搜集北方民樂資料,在“充滿工人、司機、流氓無產階級汗水”的環境中聽著賣嗓子、賣武藝的轟鳴,從中學習他們“人生奮鬥”的心曲。在上海,他經常體驗女工們朝夕相處的辛苦,從而創作出“新女性”。聶耳還和那個小報童交了朋友,天天提問,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背誦了那首著名的《報歌》。
聶耳沒有像樣的創作條件。在上海待了壹年,他努力積累,才買到了夢寐以求多年的廉價小提琴。他住的工作室冬天冷夏熱,在北京演出四天只要6塊錢。這不僅使他從心底裏痛恨資本主義老板剝削的殘酷,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不斷呼喊人民的解放願望。
■田漢在香煙包裝紙上匆匆寫下《義勇軍進行曲》,聶耳在國內定下初稿,最後在敵占區作曲。
20世紀30年代中期,侵華日軍侵占東北後,將鐵蹄伸向華北,但國內反動腐朽勢力仍醉心於醉酒。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姐姐我愛妳”。黨員出身的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唱著頹廢的歌,這樣下去,人就成了亡國奴”。他們約定寫壹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個美麗的地方》。兩個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的音樂》,覺得很有氣勢,可以借鑒。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暴之子》,寫了壹首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當他發現國民黨特務跟蹤他時,他匆忙地把歌詞寫在壹張小香煙包裝紙上,然後被帶進了監獄。
夏衍拿到了田漢留下的劇本,找到了寫有歌詞的煙盒。不久,聶耳來到了夏衍。他聽說後主動提出:“作文交給我,我來做!”聶耳按照和田漢提出的想法,大怒之下只用了兩天就寫好了初稿,之後便遠赴日本躲避追捕。在那裏,他壹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另壹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者叫囂“擴大利益”,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並很快將歌曲的最終版本寄回國內,使他的旋律更加高遠壯闊。
主要工作
聶耳壹生創作了37首樂曲,都是在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創作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鬥爭的歌曲占了很大比重。聶耳經常和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聶耳的代表作還有《畢業歌》、《前進歌》、《路歌》、《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人》、《飛花歌》、《塞外村姑》、《鐵兜帽下的歌女》、《別了南陽》、《媚娘歌》、《賣報歌》等。
聶耳墓誌銘
1954年,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重修聶耳墓,並請郭沫若書寫墓碑和墓誌銘。這年2月,郭沫若寫了壹本名為《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的書和壹段墓誌銘:
聶耳同誌是中國革命的號角,是人民解放的聲音。由他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選為替代國歌。聽到他聲音的人,都是充滿愛國思想,莊嚴遠大,堅決有誌於* * *。聶二虎,威嚴,與民族同在,永垂不朽!聶耳同誌,黨員,中國的制片人黨,壹九壹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景秀麗的昆明,壹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時年二十四歲。不幸死在敵國,很可惜。他淹死的原因還不清楚!
今天的聶耳墓是上世紀80年代初遷建的。墓園左影壁上郭沫若書上題寫的墓誌銘也刪除了“可惜我死在敵國,可惜。”它溺水的原因還不清楚!“既然如此。原因是什麽?
聶耳溺死於1935年,正是日軍逐漸侵略中國的時候。聶耳逝世的消息傳回國內後,許多愛國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對失去這樣壹位音樂天才深感惋惜,紛紛在《晨報》、《電通》、《中國日報》、《新音樂月刊》、《大公報》等數十家報紙上撰文,紀念這位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候敲響了警鐘的先鋒戰士。郭沫若還寫了壹首悼念聶耳的詩。
1954年2月,郭沫若為聶耳題詞、墓誌銘時,中日沒有外交往來,仍視對方為“敵國”。所以郭沫若在墓誌銘中說:“可惜死在敵國,可惜。”。它溺水的原因還不清楚!“的語言。
郭沫若寫下墓誌銘9個月後,165438+10月1日,日本人在藤澤市國沼海岸聶耳的死亡地點附近立了聶耳紀念碑。1963年,隨著中日之間的民間貿易,日本人民重建了“耳朵”形狀的花崗巖紀念碑。日本戲劇家秋田柯宇先生題詞介紹聶耳生平,並請郭沫若題寫紀念碑。郭沫若在書上題寫了六個大字:“聶耳將終之地”。
1972,中日建交。1980年5月,聶耳殉難地日本藤澤市官員在昆明種植雲南名花杜鵑和藤澤市市花藤樹,表達對聶耳的懷念,並希望兩座城市以聶耳為紐帶建立友好城市。為響應日本人的熱情,雲南省和昆明市政府決定遷建聶耳墓。墓碑上還刻著郭沫若的字。1982年初,雲南省文化局將這壹想法上報文化部審批。最後,經批準後,墓誌將繼續使用,但在重新刻墓碑前,最後兩句要用水泥擦掉,顏色盡量與原石碑壹致。
根據文化部指示,昆明市人民政府在陵園左影壁上重新刻寫了郭沫若墓誌銘,並刪除了最後兩句話。
電影:
聶耳的故事片。海燕電影制片廠出品1959。
青年聶耳因參加學生愛國運動,被迫離開雲南老家,到上海壹家小商號打工。不久公司倒閉,聶耳流落街頭。後來迫於生計,他加入了五華歌舞班當小提琴手。在演出過程中意外認識了女友鄭雷典。在鄭雷典的鼓勵下,聶耳去了國家音樂學院參加考試,但因為家境不好,不被學校允許,憤然離開考場。後來在鄭雷典的幫助下,參加了壹次由上海工人發起的賑災義演,認識了* * *生產黨的地下工作者蘇平。他追隨蘇的革命願望,從此加入了黨領導的“反帝大聯盟”。不久,當事人鄭雷典到江西省江蘇地區學習。臨行前,她在龍華塔上遇見聶耳道別。1932年,日軍入侵上海,壹二八戰爭爆發。上海人民支持十九路軍,浴血奮戰。聶耳和他在歌舞班的同事們也參加了慰問演出,並見到了進步戲劇家匡和進步音樂家張舒。合唱團團長帶隊唱頹廢的聲音《桃花江》,讓愛國軍人深惡痛絕。聶耳、張舒等進步人士合唱《馬賽曲》,激勵傷員對敵作戰。在匡的啟發下,聶耳對中國的《馬賽曲》產生了強烈的渴望。形勢壹天天惡化,酒店老板向反動勢力屈服,表演低俗節目。聶耳憤然離去,前往北平,投身抗日救國的戲劇活動。隨後,他和蘇平壹起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國* * *制作黨。先後創作了《長江風暴》、《先鋒》、《路》、《畢業歌》、《新女人》、《塞外村姑》等優秀歌曲。1935年春,黨組織決定送聶耳去蘇聯深造。聶耳在出國前夕,受到田漢作詞《義勇軍進行曲》的影響,創作了不朽的歌曲。2008年7月17日,聶耳在海邊遊泳時溺水身亡。本片獲得1960第十二屆Karlovifari國際電影節獎項。編劇:於玲、、鄭導演:鄭攝影:黃少芬、羅美術:韓尚義作曲:、、和在劇中飾演的人物, 和劇中人演趙丹聶瑞芳鄭雷典王北宛鄧楠高萍博曠韓和舞蹈班夏添趙美濃班長韓非孫穎陳舒錢葉樂黃宗英馮峰關宏達小醜眾星火張舒鄭敏電影公司經理。
聶耳的故事
他母親的歌令他著迷。
聶耳的父親聶弘毅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壹家程春堂藥店。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壹家藥店的樓上,原名子怡。不久,父親去世,藥店由母親經營。小康的聶家開始沒落。在聶耳的童年記憶裏,母親常常坐在燈下,拉著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經暗暗許願:將來壹定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他到上海後,在給母親的信中多次提到“匯款”這幾個字。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從照片上看,母親彭吉寬是典型的傣族婦女模樣。令人欽佩的是,彭沒有上過壹天學,但他能夠和丈夫壹起閱讀醫學書籍。她丈夫死後,他還能為家人把脈,養家糊口。彭的智力顯然遺傳給了他的兒子。聶耳是家中最小的兒子,聰明伶俐,壹把簡單的竹笛就能吹奏出五彩繽紛的曲子,很受親朋好友的喜愛。
母親會唱各種民歌,包括東京調、鄧華調、揚琴調等等,在昆明等地廣為流傳。歌曲中的歌曲和故事讓小尼爾著迷。蔡鍔成功的時候,聶耳還是個黃口小兒,但他是從母親的歌裏認識蔡鍔的。蔡將軍在雲南保家衛國的壯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壹大誌向。十六歲那年,聶耳終於按捺不住,背著家人偷偷參了軍,被十六軍湖南募兵總隊訓練。後來沒能進黃埔軍校,被部隊開除。無奈之下他才放棄了習武的念頭。不得已,我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對偉大成就的心仍意猶未盡。
聶耳在壹篇中學作文《我的人生觀》中說,如果可能,他不搞宗教、哲學、科學。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國旅遊。最好是出國,在路上學習,增長見識,做出學術成績。最後,我賺了壹些錢,找了壹個美麗的地方,和壹些朋友壹起聊天,學習,彈鋼琴,度過我的閑暇時光。他還特別聲明,昆明的西山將是他隱居的首選。
在聶耳大幾歲的時候,也就是高中畢業考上雲南師範學校之後,他寫了壹篇文章《我的人生觀》。相反,他希望學習工程,學習藝術,成為壹個旅行者“而不是羅賓遜的個人主義思想”,然後“用實際調查的收入建立壹個新的社會”。
娛樂圈的“絕望的三郎太”
上世紀30年代初,聶耳舉目無親來到上海,托人幫忙在“申莊”采購站找了壹份檢驗員的工作。誰知“神莊”在昆明的總部——雲峰商業銀行因偷稅漏稅被查封,上海的分行也關門了。聶耳丟了工作。
幸運的是,天無絕人之路。聯華電影公司音樂舞蹈學校在《申報》上刊登的招生通知引起了聶耳的註意。壹個月掙十塊錢,吃住都講究,真的很吸引人。聶耳忐忑不安地走進考場,但由於緊張,他表現得很好,卻被考官黎錦輝錄取了。
嶽明歌舞團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國歌舞團。這是中國最早的專業歌舞團。雖然陣容不大,但卻因王、胡佳、白、和最佳女演員等著名的“歌舞四大天王”而享譽滬上乃至全國。聶耳是《皓月當空》裏的小提琴練習生。
七八個人的小宿舍,練琴時不得不站在角落裏,聶耳卻感受到了生活的奢侈。剛到不久,他就幫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厚、廖伯敏在上海租了電影拷貝,得到100元報酬。壹百塊錢,他離開大家庭以來從來沒有這麽多錢,聶耳的心狂跳。要做的第壹件事是跑到郵局,把壹半寄給我媽媽。另壹半買了壹把小提琴和兩本音樂書。這把普普通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的人生增添了絢麗的色彩。王的二哥王仁義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於是,人們常常看到師徒認真地糾正自己的指法,壹錯再錯,德沃夏克的“幽默”時斷時續。“小老師”和聶耳同歲。他平時很隨和,但在教鋼琴上卻不馬虎。聶耳,19歲,剛接觸鋼琴,連譜都不會。他對對位和聲壹無所知。“小老師”有點著急。但是聶耳不傻。他知道他遇到了壹個好老師。“我會學的,”他對自己說。飯後,大家都去“四道”和“大世界”看雜技,聶耳卻壹聲不吭,躲在自己的房間裏練琴。他想完成自己的商業目標:每天至少要在鋼琴上“惡補”七個小時。
“絕望的三郎太”聶耳很快就出名了。那時候電影和戲劇往往是交織在壹起的。演員陣容,舞臺上的戲劇,水銀燈的聚會。這樣做,雖然是出於制片方節約成本的策略,但客觀上鍛煉了演員陣容。比如電影《風暴之子》,王不僅演女主角,還會唱主題曲。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地扮演壹下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或者用黑色墨水畫,打扮成黑人礦工。他的模仿能力是眾所周知的。1959趙丹在電影《聶耳》中飾演聶耳的時候,不止壹次的說起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滬上娛樂圈的知名人物,如蔡楚生、孫瑜、、、、鄭、、、、白、、趙丹、周璇、阮等等。近距離看名人,聶耳體會到了什麽叫“風頭正健”。星光下,最初致力於在此謀生的聶耳,眼界豁然開朗。
“紮耳”和“田老板”
活潑天真的聶耳,19歲的孩子王,身邊總是圍著歌劇團的小演員們。打遊戲,輸了,孩子們噓聲壹片,聶樂兒聳動著耳朵。大家都不滿意,“耳先生,再來壹個!”聶耳又“現身”了。
聶耳最喜歡看電影,壹遇到情緒就會哭,在朋友中是出了名的。他的這個習慣經常被朋友當成笑話,但他覺得很自然。深情有什麽不好?
當時,聶耳與他的同鄉,上海張泉中學教師李生軒,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哲學家艾思奇交往頻繁,因此聶耳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向往。
“十壹·二八”後,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中國* * *提出在文藝界發展黨員,壯大左翼勢力。年輕好動的聶耳被列為第壹批培養對象。培訓和聯系的人是上海左翼劇團聯盟的負責人田漢,也正是田漢後來介紹聶耳入黨。但在聶耳十幾萬字的日記、文章、書信中,關於田漢的描寫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日記記錄,最多用“很好”二字籠統地表達。勤於寫日記和書信的聶耳,為何謹慎地避開“田”?未知。當然,在田漢眼裏,聶耳壹開始只是壹個有著非凡經歷的追求革命的窮學生,兩人在經歷、資歷、性格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但這並不妨礙田與聶在音樂創作上的默契配合。
在1933到1935的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共同創作了《采礦歌》、《道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歌》、《苦力歌》、《砌磚歌》、《打樁歌》、《告別南陽》、《打樁歌》。聶耳的處女作小說《采歌》是他們合作的開始。《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被視為中國人民的國歌,是他們合作的巔峰。
電影《風暴之子》劇本剛寫完,編劇田漢就被抓了。聶耳見到夏衍導演的第壹句話是:“誰來作曲《風暴之子》?”第二句是:“我來寫,田漢也同意。”自信和確定性溢於言表。獄中的田漢真的答應了聶耳的要求。很快,聶耳拿出了初稿,是聶耳到日本後定稿的。
1935,17年7月,聶耳在日本東京附近的海灘溺水身亡,年僅23歲。當時詩人郭沫若在日本寫詩紀念;1954年,聶耳墓在雲南重修,郭沫若題字。同年,聶耳紀念碑在日本藤澤建成,碑文也是郭沫若題寫的。聶耳生前是否與郭沫若有過接觸,我們不得而知,但作為田漢的摯友,郭沫若因田漢而關註聶耳是很自然的。只是,為什麽不是田漢?由此可以推斷,聶耳和田漢雖然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但在“朋友”和“夥伴”之間,作者更傾向於從後者的角度來考慮他們之間的關系。聶耳提起田漢,總是恭恭敬敬地叫“田老大”。
1934:《我的音樂年》
1934,1年4月,聶耳加入了英國人經營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百代當時在上海很有名。
聶耳剛進百代的時候只是音樂人任光的錄音助理,但很快就被任命為音樂部副總監,這是由於他的清醒認識。“百代”老板生氣地對聶耳說:不管妳是誰,不管妳做什麽,只要妳能做,有影響力,有效益,妳就能做。
聶耳的“拼命三郎太”精神又上來了,臨摹音樂,作曲,演出,開研究會,壹刻也不停。他是如此的興奮和忙碌,以至於他甚至沒有時間寫日記。直到七個月的“EMI期”結束,他才大致寫了壹個“總結”。在這本標註著“4月4日”的日記中,情緒激動的聶耳多次用“全票通過”、“好評如潮”等熱詞來形容自己為電影《余》、《桃花劫》、《大路》所做的音樂作品。
在忙碌的時間裏,聶耳最勤奮的是中國樂隊,在業余演出中也被稱為“音樂俱樂部”。樂隊很小,只有幾個基本座位。成員都是關系密切的同行,壹周上兩次夜班。因為他們的同行性質,大家的興趣都很高。樂隊在民樂伴奏和合奏形式上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實驗。聶耳根據雲南等地的民樂創作完成了《山國夫婦》、《趙迷》等四首民樂作品,均由曲藝社首演。現場和報紙的反應讓他和他的朋友們興奮不已。
如今字典裏的“聶耳”這個詞,後面通常是“國歌作曲”,後面是“中國新音樂創始人”這句話。百代是聶耳“新音樂”的實驗室。
人生的價值往往是在壹瞬間、壹個階段實現的。1935年聶耳為電影《風暴之子》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聶耳作為音樂人的標誌性作品,但他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大致形成於1934年。他自己說:“1934是我的音樂年。”
那壹年,遇到相熟的朋友,聶耳總會說幾句半真半假的話:忙!多忙啊!沒有時間談戀愛。話壹說完,他壹轉身,忙得像陀螺壹樣,從樂隊到合唱隊,從合唱隊到錄音棚——因為他在策劃歌劇《長江上的風暴》。若幹年後,夏衍回憶起那壹幕,感嘆再也沒有人能像聶耳那樣“搶”導演了。
1934,聶耳真的很幸福,生活和精神狀態完全變了。在名人般的上海文學圈,聶耳壹度很消沈。但今年,他恢復了往常的自信。
60多年後,新世紀的第壹個春節,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許多當地名人盛裝前來。音樂廳的氣氛出乎意料的好,每首歌結束時總有熱烈的掌聲。聶耳在“EMI時期”編輯創作的《金蛇之舞》開始播放。大廳非常安靜,豐富的個性化旋律沿著多瑙河流淌。突然,震耳欲聾的掌聲提前響起。壹時間,作為觀眾的筆者百感交集,想到了很多事情,包括聶耳。在這場音樂會上,聶耳還表演了另壹首改編自“百代”時期的新民樂《翠湖春曉》,也以其充滿民族個性的美感動了異國他鄉的觀眾。時至今日,《金蛇之舞》、《綠湖上春曉》已被國際音樂界奉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作品,靈魂早已升上了天堂的聶耳。有什麽新的感受嗎?